读古句118.竹林之游
(2016-03-11 07:30:45)
标签:
文化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成语源之三十八读文】
魏元帝景元三年(公元262年)
原文:(嵇康)与陈留阮籍、籍兄子咸、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琅邪王戎、沛国刘伶特相友善,号竹林七贤。(《资治通鉴》第78卷)
译文:(嵇康)与陈留的阮籍、阮籍的侄子阮咸、河内的山涛、河南的向秀、琅邪的王戎、沛国的刘伶是至交好友,号称竹林七贤。
句释:“竹林七贤”亦称“竹林之游”,比喻无视名利的君子之交。
【读后随笔】
“竹林之游”,源出于“竹林七贤”。《晋书·嵇康传》:“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魏晋间七个文人名士的统称,指的是嵇康与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他们相与友善,放旷不羁,常游于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酣歌纵酒,号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都崇尚虚无之论,轻蔑礼仪法度,每日以纵情饮酒为乐,不问世事。嵇康为七贤之首。一次,钟会听到嵇康的名声便去拜访他,嵇康知道钟会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所以不以礼相待,毫不理会地坐在那里打铁。阮籍任步兵校尉,他母亲去世时,还要与人下棋,决一胜负。阮咸喜欢姑姑家的婢女,姑姑把婢女领走了,他骑着马将婢女追回。刘伶喜好饮酒,常常乘一辆小车,带一壶酒出游,还让人扛着铁锹跟着,说:“死了就把我埋掉。”总之,他们七人颇有才气,气味相投,各有特点,与众不同。
竹林相聚,实为心灵相聚。刘伶的《酒德颂》,最能代表“竹林七贤”心态。此文只有一、二百字,其内容中有这样的意思:我行无踪,居无室,以天为幕,以地为席,放纵心意,不管是停还是行,都要提着酒杯饮酒,把酒作为惟一要务,哪里还知道其他什么事。对于其他人说什么,一点也不在意。别人越是评论,自己越要饮酒。昏昏沉沉地醉酒,又猛然清醒过来,静静地听,听不到雷霆之声;细细地看,看不见泰山之形,也感觉不到寒署近身、利欲动心。俯瞰万物,就像江海上的一片浮萍,随波逐流,不值得一提。
“竹林之游”,后用于比喻无视名利的君子之交。“竹林之游”作为魏晋时期最为关注的文化符号,其影响是很大的,也是一笔可观的历史财富。然而,作为成语句,并没有停留在清谈、饮酒、佯狂上,而是从七人的共同特征出发,显现出他们视名利如粪土的士人精神。后世文人墨客,以“竹林”为知己,淡泊名利,写诗作画,抒发情感,默然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