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113.践冰履炭
(2016-02-25 07:12:18)
标签:
文化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成语源之三十三读文】
魏明帝太和五年(公元231年)
原文:今臣与陛下践冰履炭,登山浮涧,寒温燥湿,高下共之,岂得离陛下哉!(《资治通鉴》第72卷)
译文:我跟陛下齐踏薄冰,同蹈炭火,攀登高山,跨越深涧,寒冷炎热,燥热潮湿,无论环境好坏,都在一起,怎么能离开陛下呢?
句释:“践冰履炭”,比喻处于险境、经历艰难。
【读后随笔】
“践冰履炭”,出自三国曹植的笔下。曹植(192—232),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魏明帝曹叡之叔。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世子。后因其行为放任,不拘礼法而失宠。在曹丕、曹叡相继为帝时,他备受猜忌,心情苦闷,常以一手好诗,来抒发感情。曹丕称帝后,曹植受到冷落,离开了京都。曹丕死后,曹叡继位,曹植仍然是受严加限制的对象,十多年未见各亲王,因而悠悠情怀,好不思念。于是,上书魏明帝曹叡以表心情。书中便有“践冰履炭”句。
曹植的所谓“践冰履炭”,意在表露自己与魏明帝是寒热同感、休戚与共的。在他看来,异姓之臣靠不住,只有皇族之臣才会“存其其荣,殁同其祸者”。现在他与明帝“齐踏薄冰,同蹈炭火”,是绑在一起,不可离开的。紧接着说了一段感人的话,他说:“我内心不胜悲愤苦闷,上书陈情,如有不合圣意之处,请求暂且交给书府收藏,不要毁掉丢弃,我死后或许可以引起深思。”上书的第二年即公元232年,曹植郁郁而死,他的这封上书,在曹叡的过问下加以保存,并连同“践冰履炭”一起,展示给后世,引起了后人的深思和引用。
“践冰履炭”,就是踩冰踏炭。后来成为一句成语,比喻处于险境、经历艰难。大凡寒热同感、休戚与共者,可以称之为踩冰踏炭。也有人认为它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