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107.纵横之春
(2016-01-01 07:53:32)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周纪篇之三十四】时间:战国中期(公元前333年)。人物:张仪、苏秦等。古事:苏秦合纵“相六国”;张仪连横“破六国”,此间合纵连横盛行于天下。人称“纵横之春”。
读文
原文:初,洛阳人苏秦说秦王以兼天下,……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原文见《资治通鉴•周纪二》 公元前333年)
译文:当初,洛阳人苏秦向秦王进献兼并天下的计划,……张仪,魏国人,当年与苏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门下,学习合纵连横之政治权术,苏秦自认为才能不及张仪。……
叙事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可是在后来居上的齐、秦遏制下逐渐衰落下去。此时,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开始称雄江南;赵、韩也开始吞并周边小国,实力范围得到扩展。随后,各国纷纷去侯称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功利化。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各国完全是以自己的利益为衡量标准。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一大批特殊人物应运而生。这些特殊人物,后称纵横家。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各国之间,陈述利弊,晓以利害,或劝人合纵,或劝人连横,一时间纵横家们凭借纵横之术,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大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之势。他们之所迎来春天,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稳,各诸侯国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合纵连横去取最大的收益。正因为这样,就为纵横家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空间。事实上,这些纵横家运用纵横之术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时历史发展进程。而在这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苏秦、张仪。正如刘向在《校战国策书录》所说的那样:“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苏秦(?—公元前317),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字季子。曾挂战国七雄中除秦之外的六国相印。他一生为了合纵抗秦进行频繁的外交活动,大在影响了当时各诸侯国的政治决策。齐湣王末年被任为齐相。秦昭王约齐湣王并称东西帝,他劝说齐王取消帝号,和赵国司寇李兑一起约五国攻秦,赵封他为武安君。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部分魏韩地,齐便乘机攻灭宋国。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他的反间活动暴露,被人剌死,尸体被车裂。
张仪(?—公元前310年),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魏国贵族后代。先后在秦、魏、楚为相。秦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28年)任秦相,曾以“连横”之策,攻破“六国合纵”,被封武信君。同时,帮助秦惠文君称王,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齐楚联盟,夺取楚汉中地。秦武王即位后,他入魏为相,不久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张子》十篇,今佚。
读后随笔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手抵抗一个强国,以反制强国的兼并。“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苏秦以纵横术游说六国,使六国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纵抗秦阵营,名震一时;张仪则以纵横术游说各国,使联合起来的六国阵营发生分裂,连横破坏了合纵,为秦灭六国立下了奇功。
提到战国时期的“纵横”和苏(秦)、张(仪)二人,不能不想到鬼谷子和他的《鬼谷子》。因为鬼谷子是古代纵横之鼻祖,是纵横家苏秦、张仪的老师;《鬼谷子》所阐述的权术思想,是古代纵横家的必修功课。正是鬼谷子和他的《鬼谷子》,培育和造就了赫赫有名的大纵横家苏秦、张仪。
鬼谷子是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他是春秋时楚国人,姓名传称王诩、王利、王禅。他无心为官,足不出谷,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号鬼谷先生。他长于养性自恃和纵横捭阖之术,被称为纵横家之始祖,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他的学生有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风云人物。其后习鬼谷子纵横术者甚多,著名的有苏秦、张仪、甘茂、司马错、乐毅、范睢、蔡泽、邹忌、毛遂等。
据说现有《鬼谷子》一书,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该书是鬼谷子毕生所学的结晶,是一部集纵横家、兵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于一体之作,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的是权谋策略、言谈辩论之技巧及游说者自身修养。因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大相径庭,故历来学者对该书推崇者极少,而讥诋者甚多,被称之“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其实,《鬼谷子》一书并非如此贬损和可怕,它一直为古代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其立论高深幽玄,其谋略高深莫测,代表了当年游说之士的理论、策略和手段,体现了纵横家的总体风貌,是纵横捭阖术的经验概括,令后人神往释卷。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十三、十四篇失传。细读十二篇,你会发现篇篇都有自己的观点,每篇都在告诉你一个这样的问题:游说者怎么说。
“捭阖第一”要求游说者阴阳兼说。捭阖篇是全书的总纲,是纵横说的主要理论依据。篇中云:“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捭”即是开,“阖”即是闭。捭阖阴阳之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是天地间解决万事万物的一把钥匙。万事万物都会体现出两种特性,要么开放,要么闭塞。人世间也是如此,要么敞开心扉,要么封闭心灵。捭即开,开则露,露为阳;阖即闭,闭则隐,隐为阴。回过头,想一想、看一看,在人类社会中,无处无时不存在开与闭、阴与阳的现象。“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因此,纵横游说之士在试探对方的预存立场和喜好时,必须掌握“捭阖”之术,懂得开闭两面、阴阳两手。也就是说,在游说过程中,既要会阳,也要会阴,更要会阴阳并举,力求阴阳兼说。
“反应第二”要求游说者正话反说。篇中说:“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前人善于从反面听取别人言论,“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所谓“反应”,就是用反向形式来得到对方的回应。“变象比,必有反辞,以基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要想获得对方的内情,就要会说反话、善做反事,想听别人言,自己就要先沉默;想要敞开,自己就要先收敛;想要话头提高,自己就要先落下去;想要获得什么,自己就要先付出什么。纵横游说之士要善用“反应术”,像猎人一般置网,以引诱之辞作钓饵,灵活伸屈,捕获对方的言论实情。
“内楗第三”要求游说者先亲后说。所谓“内楗”,就是使人采纳自己的主张和设法坚持自己的计谋。“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要做到这一点,固然要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更重要的是先亲近游说对象,使之双方情投意合。一旦情意相投,就会“远而亲”、“遥闻声而相思”;如果是情意相离,就会“近而远”、“日进前而不御”。亲近游说对象的主要办法是:“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也就是说,或者靠道德亲近,或者靠交友亲近,或者靠钱物亲近,或者靠艺术亲近。至于亲近到何种程度的问题,篇中有云:“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上。”也就是说,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先做到与游说对象的关系非常融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犹如母蜘蛛抚养后代那样,出来进去毫无顾忌,独往独来,无任何障碍。
“抵巇第四”要求游说者小隙大说。本篇中云:“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墙壁上的细微裂缝;罅,器物上的裂缝;涧,大山上的裂缝。墙壁、器皿、大山上的小裂缝,可以变成大裂缝。静止看,小裂缝往往不被人注意。然而动态看,小裂缝就是大裂缝的开始。所以,游说者要见微知著,小题大作,小隙大说。用大说去引起被游说者的关切和震动,增强“抵巇”的自觉性。“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以抵而却,可以抵息,可以抵而匿,可以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意思是:巇是由小裂缝开始,在它刚刚出现时或通过“抵”使其闭塞,或通过“抵”使其减小,或通过“抵”使其停止,或通过“抵”使其消失,或通过“抵”使其完善。另外,纵横家们在游说中,也要善于运用“抵巇”五法,消除自己与对方的间隙,将主动权掌握在手中。
“飞箝第五”要求游说者察后再说。所谓“飞箝”,就是用恭维赞赏来赢得对方的欢心,再用各种手段来控制对方。本篇中说:“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并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大意是,借助用引诱对手说话的言辞,然后通过恭维赞赏来钳信对手。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的辞令,其特点是忽同忽异。对那些以钩钳之术仍无法控制的对手,或首先威胁利诱,然后再反复试探;或首先进行反复试探,然后加以摧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飞箝”之“飞”,并非乱飞,必须先作深入调查,再去动用发言权。鬼谷子认为,“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要详细考察调查对方的愿望和想法,了解他们的好恶,然后针对对方所重视的事进行游说,再用“飞”的方法来赢得对方的欢心,最后用“箝”的手段把对方控制住。
“忤合第六”要求游说者选边合说。忤,相背;合,相向。其本意是,违背一方意愿而合于另一方意愿。世界上的事情有顺逆、人心有向背、世道有好坏。然而,所趋是顺还是逆,所为是好还是坏,所言是忤还是合,都是人生之大谋。游说者在游说中,要判定形势,决定立场,以求实现自己的目标。本篇云:“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此,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这里告诉游说者,建言献策不可能同时效忠于对立的双方,应该慎重选边站边。选边而说,并非易事。“伊尹五就汤、五就桀,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贤相伊尹五次臣服商汤、五次臣服夏桀,之后才决定站到商汤一边;姜太公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王,之后才选站周文王一边。此后,伊尹和吕尚各归其主,成了献言献的重臣、名臣。
“揣篇第七”要求游说者揣情窥说。篇中说:“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所谓揣情,是通过他人表现出来的外在表象了解其掩饰在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一般地说,人的内心欲求会通过人的言语、行动、表情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如果能如实地探知这些外在表现,那就可以得知人的心灵深处的欲求,这就叫做“测深揣情”。游说者“揣情”,要善用窥测式的语言,一方面在对方极度高兴时,用刺激欲望的言辞来探知其所喜好的事情,因为“其所欲也,不能隐其情”;另一方面在对方极为恐惧时,用加剧恐惧的言辞来探知其所害怕的事情,因为“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如果这两方面的探知无效,那就要变换形式,用其他言辞从其所亲近的人的口中探知他的内情。总之,要灵活运用试探性的说辞,去触及人的灵魂深处,从而获知对方的内在真情。也就是“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隐者”。
“摩篇第八”要求游说者摩意默说。篇中云:“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摩即摩意。所谓摩意,是一种与揣情相类似的方法。古代善于摩意的人,就像拿着钓钩到深潭边钓鱼一样,只要把带有饵食的钩投入水中,不必声张,耐心等待,就可以钓到鱼。摩意之时,应该是欲说不说,默言以对。“摩”的基本样式有十:和平进攻、正义责难、误乐讨好、愤怒激励、名望威吓、行为逼迫、廉洁感化、信誉说服、利益诱惑、谦卑夺取。摩意获得成功最关键的是,在无声无形中进行,即秘密符合对方,巧妙隐藏自己,叫做“塞窖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成其事而无患”。正如鬼谷子所期待的渔夫,投饵藏钩,必得大鱼。也就是说,做事快成功了,对方还不知不觉;打仗快胜利了,敌人还感不到危险。
“权篇第九”要求游说者权变饰说。所谓“权”,指权衡、权变。游说家往往是权变之玩家。“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本篇云:“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以权变游说他人,应因人而异,善用装饰性的说词。如何去说装饰性的话?篇中说:“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大致意思是:与聪明的人谈话,要以博识为原则;与愚笨的人谈话,要以详辩为原则;与善辩的人谈话,要以简要为原则;与地位显赫的人谈话,要以气质为原则;与富有的人谈话,要以高雅为原则;与贫穷的人谈话,要以利诱为原则;与地位低贱的人谈话,要以谦敬为原则;与勇敢的谈话,要以果敢为原则;与负过的人谈话,要以鼓励为原则。概括起来通俗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鬼谷子的高徒苏秦游说六国,乃至佩六国相印抗秦,不正是这样去做的吗?
“谋篇第十”要求游说者谋出奇说。本篇专讲谋略,认为谋略可分上谋、中谋和下谋“三仪”。上谋无形,使人成功而不为人所知;中谋有形,帮人成就事业而留下痕迹;下谋虽扶危济困,但费力伤物。三种计谋相辅相成,可以制定出最佳方案,创造出人间奇迹。即“参以立焉,以生奇”。篇中云:计谋之用,“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循常理不如出其不意,奇计一出则不可阻止。所以高明的游说者向人主游说,必先论奇策。至于奇说最的基本依据和办法,那就是“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意思是:根据对方的疑问来改变游说内容,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对错,根据对方的说词来归纳游说要点,根据对方的情势变化来加强游说组织,根据对方的憎恶来权衡游说利弊,根据对方的忧患来设置游说排除办法。揣摩之后加以威胁,抬高之后加以策动,削弱之后加以扶正,符验之后加以响应,拥护之后加以堵塞,搅乱之后加以迷惑。
“决篇第十一”要求游说者决策可说。本篇讲的是决策决断,认为大凡为人决策决断的事情,一定是因为有了疑惑;那么解决这些疑惑,一定要得到释疑的人帮助;而助人解疑,要从圣人那里得到教益。圣人所以能够完成大事业的因素有五个:“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也就是说,事成理明者,用“阳德”决断;情隐言伪者,用“阴贼”决断;道成志直者,用“信诚”决断;奸小祸微者,用“蔽匿”决断;循常守故者,用“平素”决断。同时,告诉对于游说者把握“六可”,适情劝说游说对象作出决策决断。即“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译意大致是,依据过去的事加以揣度,运用将来的事进行判断,再以现在的事作为参考,可行就劝说作出决断;享有高尚美名的王公大臣提出来的,可行就劝说作出决断;都不用劳费心力就能成功,可行就劝说作出决断;要劳费心力遭受辛苦,然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行就劝说作出决断;消除祸患,可行就劝说作出决断;追求幸福,可行就劝说作出决断。简言之,游说者在帮助游说对象作决策的过程中,只要可行可靠就应该加以劝说。
“符言第十二”要求游说者符言符说。此篇提出了游说之士要具备综合的游说素质,通晓位、明、听、赏、问、因、周、参、名等九字诀。所谓“位”,就是以“安、徐、正、静”之态,面对天下纷争。所谓“明”,就是“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心明眼亮,明察万物。所谓“听”,就是“神明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重在不露形迹守正,用清静而知人。所谓“赏”,就是“用赏贵信,用刑贵正”,坚持奖惩原则,立信守正,伸公义于天下。所谓“问”,就是“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即问天问地问人,做到心中有数。所谓“因”,就是用人“故能赏之,因之循理,固能久长”,力求行赏做到有据可依。所谓“周”,就是要广泛地了解外界事物以求周严,“寂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所谓“参”,就是“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建立多种情报支持,倚重参佐,从而明察秋毫。所谓“名”,就是“循名而实,安而定;名实相生,反相为情”,用符合真理标准的要求,来指导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