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103.卬盟商鞅
(2015-12-20 07:27:44)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周纪篇之三十】时间:战国中期(公元前340年)。地点:玉泉山一带(今山西孝义玉泉山一带)。人物:公子卬(魏卬)、公孙鞅(商鞅)。古事:秦、魏两军对垒,公孙鞅将计就计,以会盟休兵约魏将公子卬于玉泉山脚下,公子卬欣然赴约被生擒。史称“公子卬义盟公孙鞅”。
读文
原文:(秦孝公)使卫鞅将兵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御之。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卬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因攻魏师,大破之。(原文见《资治通鉴•周纪二》 公元前340年)
译文:秦孝公派公孙鞅(商鞅)率兵攻打魏国。魏也派公子卬为将军前来抵抗。两军对垒,公孙鞅派人送信给公子卬,写道:“当年我与公子您交情很好,现在都成为两军大将,不忍心互相攻杀。我们可以见面互相起誓结盟,畅饮之后罢兵回国,以使秦、魏两国的百姓安心。”公子卬信以为真,便前来赴会。两方盟誓已毕,正饮酒时,公孙鞅事先埋伏的甲士冲出来,俘虏了公子卬,又乘势攻击魏军,使其大败。
叙事
公元前340年,秦孝公派公孙鞅为大将军、公子少官为副将,领兵五万,从咸阳出发,渡过黄河,到达孝义玉泉山一带安营扎寨,准备向魏河西发起进攻。魏国派出公子卬为统帅,领兵五万人马进驻吴起城,准备迎战。秦、魏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公孙鞅在效力魏国时曾与公子卬交好,深知自己不是公子卬的对手,明攻必定失败,只有暗算才可获胜。于是,假意请公子卬叙旧会盟,共表兄弟之情,同议休兵之事。
公子卬即魏卬,亦称魏昂,是战国时期魏国名将,魏惠王之舅。他为人正直,颇有才气,常打胜仗。有记载说,“魏公子昂者,魏惠王母弟也,性豪率,善属文,七岁能诵诗书,有古君子之风”。魏卬接到公孙鞅之约后,也真够义气,信以为真,见请便到。席间,商鞅突然伏兵出袭,魏卬惊呼上当,很快被擒获。接着,公孙鞅领兵向魏国发起大进攻,打得魏国无人可以抵挡,魏惠王不得不割河西之地向秦国求和。
读后随笔
魏卬(?—公元前?年),又作魏昂,是战国时期魏国公子,魏惠王之舅。此人为人正直,颇有才气,乃战国魏国名将。有记载说,“魏公子昂者,魏惠王母弟也,性豪率,善属文,七岁能诵诗书,有古君子之风”。从“公子卬义盟公孙鞅”,就可以看到这一点。魏卬给人印象是,虽为魏惠王之舅,却很少有傲气。熟悉的人都知道,他能战讲义,颇具君子风范。正是这样重义气,坑害了魏卬,使他吃了大亏。后世一些人常用“魏卬义盟商鞅”来说事,不知是讥讽还是欣赏魏卬,也不知是贬损还是夸奖商鞅。然而,使人有感而发的是,商鞅小人之气多了一点,魏卬君子之风过了一些。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孝公以为然,使卫将而伐魏。魏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昔日,商鞅在魏国做官,与魏卬结交甚深,彼此颇为了解。如今,商鞅“跳槽”到秦国,效忠于秦孝公,却领兵攻打魏国,相遇的又是当年的好友魏卬。商鞅深知自己不是魏卬的对手,明攻必定失败,只有暗算才可获胜。于是,假意请魏卬到玉泉山下叙旧会盟,共表兄弟之情,同议休兵之事。玉泉山位于狐歧山和白雀山之间。这里山高地陡,是可进难出的险地。魏卬也真够义气,信以为真,见请便到这样的地方,只是凶多吉少。商鞅果然利用地势埋下伏兵,席间突然发起袭击,魏卬惊呼上当,很快被擒获。《史记•魏世家》云:“秦将商君(商鞅)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然后,商鞅下令前线展开猛攻,魏国无人可以抵挡,不得不割河西之地向秦国求和。假若商鞅不是智擒魏卬,恐怕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商鞅,卫国人,故叫卫鞅。他年青时胸怀大志,智谋过人,先在卫国谋事,不被重用,便到魏国效力,又不得重用。后来,他闻知秦国招揽天下贤能之士,毅然弃魏奔秦。他向秦孝公述说富国强兵、变法革新的主张,得到秦孝公重用,被拜为丞相,并通令群臣“今后国政都遵从卫鞅的指示办”。商鞅如鱼得水,大举改革变法。商鞅深知变法难,统一变法的认识更难。这里的关键在诚信,让人们相信这次变法不是玩假的,而是动真格的。于是便制造了富有创意性的一幕:“南门徙木”。
《资治通鉴•周纪二》载: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此段话的译意大致是,变法令已详细制定但尚未颁布,商鞅担心百姓难以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公告说如有人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对此有疑惑,没有人敢去搬。商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人半信半疑搬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重赏。此时,商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与其说南门徙木,不如说南门公关。在中国古代史上,竟有如此淋漓尽致的广告公关,令人惊讶。给商鞅冠以广告大师和公关之王,一点也不为过。他以“徙木”的形式,做了一次“立信”的公关工作。可以说,“南门徙木”之设计,从形式到内容、从过程到结果、从时间到空间、从个体到群体都产生了轰动效应,为后来的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据记载,商鞅采取这一做法后,得到了百姓对新法的拥护。在新法施行的十年中,秦国出现了一派“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
春秋无义战,战国更是如此。魏卬似乎不明白这一点。在他看来,商鞅在“南门徙木”中能信守承诺,说到做到,“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那么在“玉泉山会盟”中,商鞅也不会言行不一,不守“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之承诺。然而,魏卬看得太简单了,想得太幼稚了。人是在变化的,商鞅也在变。过去是知己,是友人,那是在魏国的事;现在人家商鞅在秦国效力,要为秦国利益着想,为秦国发声,友人是可能成为敌人的。“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永恒的利益”。此话用在这里,似乎也显恰当。再说,在战场上,两军相交,斗智斗勇,各出诡计,各使奇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那有诚信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