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082.魏惠王“言利”
(2015-10-16 06:25:54)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王侯篇之十三读文】
原文: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资治通鉴•周纪二》第二卷)
译文:周显王三十三年(公元336年),邹地人孟轲求见魏(梁)惠王,惠王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们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说:“君主您何必张口就要利益,有了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光说为国谋利,大夫光说为家谋利,士民百姓所说的自己的利益,上上下下都在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忠义的人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魏惠王点头说:“您说得对。”
简介:魏惠王(公元前400—前319年)又称梁惠王。魏国国君,名罃,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即位时魏国为鼎盛时期,破秦孝公于栎阳后称王,以后魏国开始衰弱。他死于公元前319年,终年81岁。
【读后随笔】
说魏惠王是个见利忘义者,似乎过之。但他张口言利的事,的确存在。准确地说,魏惠王在利与义的关系上,缺乏君王之风范,很可能是认识不清晰、不正确。就说“孟轲见魏惠王”,惠王张口要利,“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不让他要利,“仁义而已矣”。二人站位有别,反差不小。孟子说:“如果君主光说为国谋利益,大夫光说为家谋利益,士民百姓只说如何为己得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忠义的人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一语使魏惠王欣然接受孟子的说法。也许儒家大师这一指点,使他思想开了窍,在利与义的认识上不再糊涂了。
利与义是历史上的重要话题。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他追求义与利并重的政治观、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和崇义尚德的人生观。“义”这个概念,本意是仁爱与忠义,自孟子阐发之后,为后世儒家所传承。汉儒董仲舒说:“天之生人也,使之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义,不能乐,体不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身之养莫重于义》)利虽然是养身体所必需的,追求正当的利不是什么错误。但“求利”不允许超过“崇义”。这里董仲舒仍把“义”作为传统道德的最高原则和标准。如果不谈义只讲利,利便失去应有的灵魂和理智,人就会变得自私贪婪。
在风云变幻的战国舞台上,魏惠王虽然张口“曰利”,但不像是见利忘义的贪婪享受者,倒是一位积极做事的君主。他是魏文侯的孙子,魏武侯的儿子。魏文侯和魏武侯经过数十年的奋斗,魏国已成为列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魏惠王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迅速巩固霸权。尤其是在他的筹划和组织下迁都大梁,构建了以大梁为中心的水网,沟通了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对强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稳妥地化解了内外许多矛盾,提高了军队的战力。当秦、赵、齐、楚四强联合进攻时,他调集国力,沉着应对,终于打败了他们的进攻。他的所有这些作为,使魏国达到了鼎盛。魏惠王在君王的位子上活跃了50年,到了晚年,虽然他的争霸雄心犹存,但魏国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卒,其子魏襄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