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079.“载舟覆舟”
(2015-10-09 05:42:11)
标签:
文化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警言选读文】
公元643年闰六月初四,唐太宗李世民与身边大臣谈了一些他教化太子李治的事。当太子乘船时,太宗说了以下一席话:
原文: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资治通鉴》第196卷)
译文:水能够载船,也能够翻船,百姓便如同这水,君主便如同这船。
简释:“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意思是,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此句所涉及的是“载舟覆舟”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比喻民心向背的极端重要性。
【读后随笔】
唐太宗李世民在与君臣讨论国家治理问题时,曾多次阐述了“载舟覆舟”的观点。以上是唐太宗告诫儿子李治所说的一番话。类似的话还有不少,他在《论政体》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用“水舟”之说来教育启发人,并非唐太宗的独创。早在太宗之前,孔子曾对鲁哀公就讲过这个道理。孔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不危焉。”意思是说,君主好比船,百姓就是水,水能载船,水能翻船,君主从这方面思考危险,就会有危机感。
以后,也常有人加以运用。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在《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载舟,水者覆舟。”唐贞观后期,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思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十分谨慎。
孔子、荀子、魏徵、唐太宗都看到了民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必须紧紧依靠民众而不能脱离。今天,时代不一样了,世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水舟”之间的法则并无变更,“民犹水”,“君犹舟”,仍是顺民者则进,逆民者则亡。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应该是当今领导阶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