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句065.“省事清心”

(2015-08-26 05:29:09)
标签:

文化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原句: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

【警言选之六十五读文】

公元279年,晋武帝下诏讨论如何改进政务,提高朝廷工作效率问题。当时,有人主张层层减少官吏,让他们去从事农业。中书监荀勖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

原文: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昔萧、曹相汉,载其清静,民以宁壹,所谓清心也。(《资治通鉴》第80)

译文:减吏不如减官,减官不如减事,减事不如清心。从前萧何、曹参辅佐汉王,承受其清静无为,百姓因此而安宁统一,这就是所说的清心。

简释:“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意思是,减吏不如减官,减官不如减事,减事不如清心。此句所涉及的是“省事清心”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精简繁杂,提高效率。

【读后随笔】

西晋王朝建立之初,晋武帝司马炎一度想有所作为,询问大臣如何改进政务。司徒左长史傅咸认为主要是精简机构,裁减官吏队伍,让这些人员去从事农业生产。中书监荀勖则认为,裁减官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省事清心”。他说:“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

精简问题上的“三不如”,颇有见地。所谓“省吏不如省官”,就是减官比减吏重要。官是有品级的,而吏是为官服务的无品级者。削减了官实际上也减少了吏。所谓“减官不如减事”,就是减事比减官重要。事情少了不必要的职能部门也少了,官员人数也自然会减下来。所谓“省事不如清心”,就是说最重要的是保持心境清静。汉文帝和汉景帝,就保持了“无为而治”的心境,成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心”,就是公正透明尽职,不贪腐,不苛烦,让自己悠然自得,使百姓休养生息。如此“清心”,不仅可以省事、省官,而且能够改进作风、提高实效。

由此看来,“省事清心”的观点,实际上是“无为”的观点。《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通俗地讲,就是顺应客观,无为而治。汉初,曹参在协助刘邦夺取天下之后,出任国相。他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叱咤风云,但在治理国家上却属于门外之汉。然而,他以“清静无为”为宗旨,遵循刘邦、萧何制定的规章,继续贯彻“与民休息”的政策,不图个人私利,放心让别人去干。结果,曹参这种“清心无为”的做法,顺应了当时社会反对动乱、渴望安定的趋势,也有利于复苏长期战乱之后凋敝的社会经济,从而潇洒自如地创造出寻常人难以达到的政绩。事实证明,“清心”者清,“无为”者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