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047.萧衍“菩萨”皇帝
(2015-06-22 07:23:05)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皇帝之四十七读文】
原文:九月,巳未,上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上释御服,持法衣,行清净大舍,以便省为房,素床瓦器,乘小车,私人执役。甲子,升讲堂法座,为四部大众开涅盘经题。癸卯,群臣以钱一亿万祈白三宝,奉赎皇帝菩萨,僧众默许。乙巳,百辟诣寺东门,奉表请还临宸极,三请,乃许。上三答书,前后并称“顿首”。(《资治通鉴》第153卷)
译文:梁武帝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九月癸巳未(初十),梁武亲临同泰寺,设置四部无遮大会。梁武帝脱下御服,换上法衣,行清净大舍,以同泰寺的便省室为居所,室内设素床瓦器,乘小车,以私人为执役。甲午(十六日),梁武帝升讲堂法座,为四部大众开讲《涅槃经》。癸卯(二十五日),梁朝群臣百官用一亿万钱祈请佛陀耶众、达摩耶众、僧迦耶众三宝,以赎皇帝菩萨,僧众们默许了。乙巳(二十七日),百官来到同泰寺东门,上表请梁武帝回到皇宫,请了三次,皇帝才同意。梁武帝三次都复了信,这几封信都称“顿首”。
简介: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今江苏常州西北)人,生于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其父萧顺之是齐高帝族弟。萧衍在南齐官至雍州剌史,镇守襄阳。永元三年(公元501年),他乘南齐君臣互相残杀之际,自襄阳举兵东进,占领建康(今南京),并于次年称帝,国号梁,史称萧梁。公元502—557年在位,谥号“武帝”,庙号“高祖”。萧衍博学能文,提倡佛教,大兴佛寺;赋税繁多,徭役繁重,人民苦不堪言,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社会达到“人人厌苦,家家思乱”的严重地步,并招致侯景之乱。梁武帝长于文学,精乐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通”;又制长短不同的笛十二支以应十二律,并善书法。
【读后随笔】
梁武帝萧衍是个复杂的矛盾人物,一方面要当皇帝,一方面要拜菩萨。其实,当皇帝与拜菩萨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矛盾的。佛教强调普渡众生,要求慈悲为怀,而皇帝所做的许多事情有悖于佛教的教义。梁武帝在两难面前,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宁可放弃皇帝,也不能不入佛。所以,后人称他为“菩萨”皇帝,是颇为合适的。
梁武帝利用手中权力,大兴佛教之风,不惜耗费巨资修寺建庙,一时间庙宇丛生。据资料统计,当时全国有大小寺庙2846所,其中以大爱敬寺、智度寺、解脱寺、同泰寺规模最大。他还写了不少佛教著作,“虽万机多务,犹卷不掇手,燃烛侧立,常至戊夜”。且部头极大,其中《制旨大涅经讲疏》就有101卷。同时,还创立了儒佛道三教同源理论,认为儒、道皆来源于佛教。
梁武帝还以身作则,按佛规行事,过苦行僧日子。他每日只吃一顿饭,不沾酒肉,住小殿暗室,一顶帽子戴了三年,一床被子盖了两年。早在天监三年(公元504年),也就是他即位的第二年,他就率领僧俗二万,发愿舍道归佛;十六年,规定宗庙祭祀用面代牲;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他到庙里“舍身”,过了三天回宫;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再次舍身,由群臣出一亿钱把“皇帝菩萨”赎出去;太清元年(公元547年),最后一次舍身,住在庙里达三十七天。
梁武帝长斋不吃鱼肉,不好女色,不开杀戒,每次批准重罪犯的处理后,总是整天为之愁眉不展。梁武帝在位50多年,活到86岁,据说与信佛有关,但无科学解释。不过,人们倒看到一个事实,佛祖并没有显灵保佑这位忠实的信徒,在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发动政变,攻克建康,这位菩萨皇帝被俘,最终还是被活活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