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040.创办“国子监”

(2015-06-02 05:15:12)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时间:公元640年;地点:长安;人物:孔颖达

【益世之十五读文】

原文:二月,丁丑,上幸国子监,观释奠。命祭酒孔颖达讲《孝经》,赐祭酒以下至诸生高第帛有差。是时上大征天下名儒为学官。数幸国子监,使之讲论。学生能明一大经已上皆得补官。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增学生满二千二百六十员。自屯飞骑,亦给博士,使授以经,有能通经者,听得贡举。於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番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升讲筵者至八千馀人。上以师说多门,章句繁杂,命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疏》,谓之“正义”,令学者习之。(《资治通鉴》第195卷)

译文:二月,丁丑(初十),太宗临幸国子监,观看释奠典礼,命国于监祭酒孔颖达讲解《孝经》,赏赐祭酒以下直至国子监生大小官职不等的绢帛。此时太宗大量征召全国名儒学者为学官,并多次亲临国子监,让他们讲论古代经典,学生中如有能够通晓《礼记》、《春秋左氏传》中一种或更多的均得补为官员。又扩建学舍一千二百间,增加学生满二千二百六十人,连屯营飞骑,也派去博士,给他们传授经典,有能通晓经义的,便可入贡举。于是全国各地学生云集长安,甚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首领派他们的子弟请求入国子监学习,一时间就读学生达八千多人。太宗认为古书师出多门,注释也较为繁杂,便命孔颖达与其他学者共同撰定《五经》的注疏,称之为“正义”,令学生们研习。

【读后随笔】

国子监,简称“国学”,是唐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始于隋朝,当时的设置很简单,主要是为了教育五品以上官僚的子弟。到了唐朝,国子监发展到设置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孔颖达担任国子监第一任祭酒的职务,相当于后世的大学校长。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学校长之一,而且是一位颇有学问、受人敬重的人。

孔颖达(公元574—648年),唐经学家,字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生于北朝,少时曾从刘焯问学。隋大业(605—616年)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到唐代,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诸职。曾与魏徵等人撰《隋书》,又奉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极力主张贵贱尊卑的区别,唐代用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唐代京师的国子监确实办得不错。主要得益于唐太宗的重视,关键在于有一位好校长。孔颖达可谓是有知识、懂教学、会管理的校长。他在选拔学官(教师)、扩建学舍、招收学生等工作上,都完成得很出色。尤其是在编写教材上,撰定《五经正义》,解决了“师说多门”的问题,成为唐代颁布的统一官书。《五经正义》共180卷,折衷南北学。《易》用三国魏王弼注,《书》用伪孔安国传,《毛诗》用西汉毛公传与东汉郑玄笺,《礼记》用东汉郑玄注,《左传》用西晋杜预注。

唐太宗留心教育,尊重知识,是值得赞扬的。孔颖达热心教育,认真办学,也是可贵的。办好学校,发展教育,对培养人才,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都起着重大作用。唐太宗开创一代盛世“贞观之治”,不能不说与办学有关,不能不说孔颖达在其中贡献了可宝贵的一份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