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039.“切直之言”
(2015-05-31 06:48:08)
标签:
文化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切直之言,非人臣之利,乃国家之福也
【警言读文】
东汉大司徒韩歆性格刚直,说话毫不隐讳。公元39年正月23日,由于他在汉光武帝刘秀面前,言辞激烈地批评问题,被免职。不少人对此多有不服。司马光也就此作了评述,其中有:
原文:夫切直之言,非人臣之利,乃国家之福也。(《资治通鉴》第43卷)
译文:激烈直率的话,对说话人不利,却是国家的福分。
简释:“切直之言,非人臣之利,乃国家之福也”,意思是,激烈直率的话,对说话人不利,却是国家的福分。此句所涉及的是“切直之言”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坚持实话实说。
【读后随笔】
“切直之言”,原本对国家、对集体十分有利,为什么总是给直言者造成危机呢?这个问题,自古至今未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好好看一看,在你身边究竟还有多少直言者;如果有,再可以细细想一想,又有几个直言者有好结果。原因固然有多样,但关键不在直言,也不在直言者,而在于被直言的人和事。其人是掌权者,其事是掌权者的既得利益。尽管切直之言“乃国家之福”,但触及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你有碍于我的个人利益,我不会让你有好日子过。在他们的心目中,个人的既得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可以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来守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以权毁人毁言,“非人臣之利”的现象每每出现。
由此可知,先有无私之心,后有“切直之言”。一个有私心的人,不可能是啥讲啥、有啥说啥。《晏子春秋·重而异者》中云:“行己而无私,直言而无讳。”意思是,自身行事而无所私念,直言相待而无所掩饰。做人就应该直言,而直言就应该无讳无私。只有丢掉个人私念,不怕受打击,不怕丢工作,乃至牺牲自己,才有“切直之言”。从这个意义上说,直言是高尚人品的体现。
倡导“切直之言”,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现在的高层领导者,总在要求人们讲实、讲真话、讲心里话。这就是要求直言,不掩饰和回避问题。也为直言者解除了后顾之忧。历史的现象值得注意,“切直之言”是很艰难的,在很多时候,即便是直言者发出了正义的呼声,也总是处于既无助又无奈的境地。因此,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民主意识、人权意识、大局意识,很有必要。同时,对于直言者不仅要尊重,而且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以保护。但愿上面一语能够改为:“切直之言,能让言者得利,乃国家之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