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事030.吴登夷洲
(2015-05-03 07:02:41)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时间:公元230年;地点:东吴;人物:孙权、卫温、诸葛直
【益世之五读文】
原文:春,吴主使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欲俘其民以益众,陆逊、全琮皆谏,以为:“桓王创基,兵不一旅。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不当远涉不毛,万里袭人,风波难测。又民易水土,必致疾疫,欲益更损,欲利反害。且其民犹禽兽,得之不足济事,无之不足亏众。”吴主不听。(《资治通鉴》第71卷)
译文:春季,吴王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兵士一万人,渡海寻求夷洲、亶洲,打算俘获当地民众以增加民力。陆逊、全琮都来劝止,认为:“桓王创立基业时,士兵不过五百人。而今江东人已有很多,足够使用,不必远渡大洋,深入不毛之地,向万里之外发兵袭人,海上狂风巨浪,难以预测。而且民众一旦改变水土环境,肯定会引发疾病,想增加民力反而更加受到损失,想得利反被其害。况且当地民众犹如禽兽,得到他们不足以对事业有帮助,没有他们也不会显得民众亏缺。”吴王没有采纳接受。
【读后随笔】
东汉三国时期,人们称今天的台湾为夷洲。东吴大帝孙权是我国海峡两岸交往的开拓者,可称之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航海皇帝。据记载,三国时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在孙权的支持和组织下,卫温、诸葛直二将率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登上台湾岛的见证之一。当下,评价这一航海交往行动,比郑和下西洋早1175年,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1262年,是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奇迹。
东吴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见曹魏幼主临国,不会有大的作为,吴蜀联盟关系融洽,东吴国内统治较为稳固,便正式建立吴国,登上皇帝宝座,改元黄龙。当时,吴国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占有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虽然国土面积不小,但人口数量不多。孙权登基后的第二年,为了增强国民力量,主张派兵渡海夷洲,以武力形式,将部分夷洲民众迁徙吴属大地。由于远隔重洋,渡海条件有限,当时东吴朝臣和大将们对此加以反对,但孙权决心已定,不作更改,继续实施武力迁徙计划。
这次卫温、诸葛直率军出海,历时一年时间才得以返回吴地。有记载:“卫温、诸葛直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什八九,亶洲绝,卒不可得至,得夷洲数千人还。”虽没有到达亶洲,但却登上了台湾岛,并从那里带来了几千人。可是孙权对此并不满意,以未完成军事任务的重罪,处置了卫温、诸葛直二将。不过,处置归处置,历史仍然留下了他们的印记。《三国志·吴志》中有这样的记载,东吴大帝时代,为征“夷洲”,于公元230年有“甲士万人”往返通行中国大陆至夷洲之水道,表明从浙江沿海通往夷洲的海道交通是由东吴水军开辟的。这里所说的“吴水军”,指的就是卫温、诸葛直率领的部队。
东吴首次成功登上台湾岛,并非一帆风顺,必然会历经大风恶浪的考验,应该说是一次艰辛的探险行动。水兵们在海上的搏斗,虽然不为人知,但可以完全想象得到。卫温、诸葛直二将的探险精神以及登岛功劳,不应该抹杀,而应该载入史册加以颂扬。他们最终的所谓迁徙效果不够理想,然毕竟开通了两岸的初期交往,在历史上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对以后的两岸交往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专家学者有这样的研究与评价,这次军事行动,促进了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流,大陆把先进的生产工具传入台湾,有助于台湾高山族先民从石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确是有史以来大陆与台湾较大规模交流的第一次记录。
吴登夷洲,展示了东吴已有当时世界一流的航海能力与实力。从吴岸到台湾,如此遥远的海面和不可预测的天象,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实力和能力条件,是很难过去的。范文澜《中国通史》中说:“东吴以水师立国,有船五千余艘,水军主力在长江,航海规模也很大。”东吴建国时,造船业就较为发达,“有船五千余艘”,其航海规模不小,往来于辽东,浮行于南海,加之又有长江水上作业的经验。所有这些,为吴军这次漂洋过海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