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句028.“气同声比”

(2015-04-28 06:05:11)
标签:

文化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原句:气同则从,声比则应

【警言读文】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组织一百多人对策考试。参考者公孙弘写了关于古代圣人治国之术的答卷。武帝看后,将公孙弘答卷提升为第一名,并任命公孙弘为博士。下面的话出自该答卷中:

原文: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资治通鉴》第18卷)

译文:我听说:气相同就能互相影响,声相同就能互相呼应。现在,君主在上面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德义,百姓在下面与君主相谐调,所以心和就能气和,气和就能形和,形和就能声和,声和就会出现天地安和了。

简释:“气同则从,声比则应”,意思是,气相同就能互相影响,声相同就能互相呼应。此句所涉及的是“气同声比”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比喻意见相同的人就能够做到互相响应。

【读后随笔】

“气同则从,声比则应”,说明治理一个国家或者是管理一个单位,不能不顾及“气”与“声”。所谓“气”,指的是一种理念、志趣,本来就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古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说法。从哲学概念上讲,认识、志趣是否相同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声”,说的是声音、声调。这种“声”是不是协调、是不是一致,对于管理一个单位乃至国家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易·乾》中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孔颖达疏:“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础柱润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他们主张“气”、“声”应该和谐一致,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意见相同的人就能够做到互相响应。简言之,就是互为知己。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态度、观念是否相通相似,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一般说来,人们之间若对某一事物有相通相似的态度、观念,互相之间就容易产生共鸣、理解、支持、信任、合作等,从而容易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这就叫做“志同道合”,“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当然也说明了“气同则从,声比则应”的道理。

冯梦龙《警世通言》中说:“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起来叫做相知。”因此,领导者要善于从“气”与“声”两个方面做好教育工作,培养团队精神,唤起“知己”、“知心”、“知音”的共同理想,提升价值水平,带领部属团结一致地奔向成功的彼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