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事024.洛阳之治

(2015-04-15 06:09:51)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治世之十三读文】

中央不好,未必地方好不了。唐末,中央大乱,洛阳却大治。出现如此奇迹,究其重要原因是什么、奥秘在哪里?还是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的洛阳“富庶”说起。

原文: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资治通鉴》第257卷)

译文:各户钱粮都有积蓄,灾年也不致有饥荒,于是富庶起来。

简况:唐末至五代,天下兵荒马乱。河南尹张全义致力于洛州十八县(今河南洛阳一带)的治理。他善于招抚军民,劝耕农桑,故此家家有蓄积,即使遇到水旱灾害时也没有出现饥荒现象,洛阳地区吸引着天下人,百姓赞叹不已,后世称此为张全义“洛阳奇迹”。

【读后随笔】

唐僖宗时期,藩镇割据转变为军阀混战,社会经济严重衰败,李唐王朝已名存实亡,以后的延续不过是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的过渡而已,天下似乎找不一块安定发展的空间。然而,在洛阳这个地方却出现一丝亮光,那里的人们没有失望、没有放弃,在一个名叫张全义的人的组织带领下,重建自己的家园,并迅速地改变了洛阳的面貌。

张全义何许人也?张全义,唐末濮州临濮(今河南范县濮城)人,初名言,农民出身,先投黄巢起义军,任过吏部尚书、充水运使。巢败,降于河阳节度使诸葛爽,任泽州刺史,唐昭宗赐名全义。后据洛阳,归附朱温,被赐名宗爽。后梁时封魏王,后唐时改封齐王。唐末洛阳之治,往往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

据记载,当初,东都洛阳经过黄巢战乱,劫后遗留的百姓聚集成为三个城以相互保护,接着又有秦宗权、孙儒的残酷暴行,留下的仅仅是残垣断壁。张全义刚到这里时,只见白骨遍地,放眼望去到处是丛生的草木,居民总共不到一百户,张全义的部下才一百多人,共同守卫三城中间的中州城,四周田野都没有耕作的人。张全义于是在手下人中挑选了十八个才能器度可以任用的人,每人发给一面旗帜一张榜文,称作屯将,派他们分别到河南十八个县旧有的村落之中,立起大旗张贴榜文,招收抚恤四处流散的百姓,规劝他们种植耕作。只有犯了杀人罪的处死,其他罪过仅予笞打杖击,没有严酷刑罚,不收田租赋税,因此老百姓前来归顺的象赶集一样。

张全义还挑选精明强壮百姓教授作战阵法,以防御贼寇强盗。几年之后,河南各地的城市店铺乃至小巷,都渐渐地恢复了原来的规模式样,各县的民户人口,大多回归,各种农作物生长茂盛,田野里再也没有空旷的地方。各地负担供养的军队,大县达到七千人,小县也不少于二千人,于是张全义进呈奏章请设置县令佐官治理地方。张全义精明强干,人们对他不能有欺隐,同时他办理政务又很宽厚简明。张全义外出,看见田地中的作物很茂盛,就下马,与身边的臣僚共用观赏,召来田地的主人,用美酒好饭慰劳他;有善于养蚕种麦的人获得丰收,张全义有时就到这些人的家里,把男女老幼都叫出来,赏赐给他们茶叶丝绸和衣服等物。当时在民间传着这样的话:“张全义大人不喜好歌妓舞女,看到这些没见过他发笑,唯独看到茂盛的麦田和上好的蚕丝他就满面笑容。”有的人将田地荒芜了,张全文就召集众人当面杖打进行惩罚;有的人申诉说缺乏人手和耕牛,张全义便把他的邻居叫来责问:“他如果确实缺少劳力耕牛,你们为什么不帮助他!”大家都表示谢罪,张全义才把人放回。由于这样,在邻里之间互通有无,彼此帮助,因此各户钱粮都有积蓄,灾年也不致有饥荒,于是富庶起来。

洛阳原来“白骨蔽地,荆棘弥望”,后来变成了“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如此的变化告诉当时的人们:中央不管事了,地方当局有责任自救。做地方官应像张全义那样,对土地和庄稼一往情深,何为乐,何不乐;对耕种与荒芜爱憎分明,亦是赏,亦是罚;对劳力与耕牛细抓不放,又责之,又助之。这,大概就是洛阳之治的奥秘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