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013.“采葑采菲”
(2015-03-07 06:07:38)
标签:
文化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警言读文】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可称得上是一个虚心接受意见的人。在他看来,只要是指出自己过失者,即便动机不纯,甚至别有用心的,也予以采纳。因此,司马光用了《诗经》上的一语,对这种做法大加赞赏。
原文: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资治通鉴》第2卷)
译文:《诗经》上说:“采集蔓菁采集土瓜,根好根坏不要管它。”孟尝君的做法就具有这种兼容并蓄的雅度。
简释:“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意思是,采集蔓菁采集土瓜,根好根坏不要管它。此句所涉及的是“采葑采菲”问题。后来成为一句成语,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比喻不因为所短而舍所长。
【读后随笔】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出自于《诗经·邶风·谷风》。葑与菲,即蔓菁和土瓜,是两种蔬菜;下体,一般指蔬菜的根部。其意谓,采集蔓菁采集土瓜,根好根坏不要管它。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释认为,葑菲二菜之根有美时有恶时,“采之者不可以根恶时,并弃其叶”。西晋著名学者杜预解释说:“葑菲之菜,上善下恶,食之者不以其恶而弃其善。”
由此说来,葑与菲这两种蔬菜,有的部分可吃,有的部分不好吃,采摘者不因为其有不好吃部分而连可食部分也不要了。换言之,采摘者要采摘可食部分,不应该计较不好吃部分。这大概是“采葑采菲”的原有含义。
“采葑采菲”后来成为一句成语,其引伸含义是,任何事物都有其长也有其短,看待事物不因为有其短而舍其长。同时,这种引伸含义还启示人们,要正确对待和接受别人的批评。历史上的孟尝君在这方面就做得好,故此称赞他是有“雅度”的历史人物。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者却欠缺这种“采葑采菲”雅度。他们在对待别人的意见上,总是习惯于翻历史、看来头、查动机。即使人家的意见正确、可行,也会因为或历史不好、或来头不大、或动机不纯,而予以排斥,甚至上挂下联、无限推断,把好意见、好主意当成了坏意见、馊主意。这样的领导、这样的做法,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古训是相悖的。这不只是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反映出了世界观上的问题。从有利于工作出发,转变观念,实事求是,多一点公心,多一些包容,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只要人家说得有益,就应该吸纳,不应该计较其它。
其实,任何人都有一个“采葑采菲”问题。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应该善于取舍。所谓取舍,就是保留好的,去掉不好的,决不允许好坏不分,去掉坏的连好的也不要了。人们在改造活动中,面临的取舍是反映在多方面的,本质要求是取其所需,弃其所不需。正确的做法,通常是建立在客观的辩证的基础之上,该取则取,该舍则舍。诸如:用人,要取其长而舍其短;决策,要取其优而舍其劣;办事,要取其利而舍其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