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句011.“无小无大”

(2015-03-01 07:12:19)
标签:

文化

笔记

《资治通鉴》

原句:治无小,乱无大

【警言读文】

公元前325年,卫国有个苦役犯逃到魏国。卫国君主卫嗣君知道后,要求用五十金把逃犯买回来。经五次反复,未果。卫嗣君打算用左氏城去换。左右侍臣都说不合算。卫嗣君便用关于“无小无大”的道理说服了大家。不久,逃犯被魏国送回来了。

原文:夫治无小,乱无大。法不立,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诛必,失十左氏,无害也。(《资治通鉴》第2卷)

译文:治理政事不忽略小事,就不会有大乱子。如果法度不建立,当杀的不杀,即便有十座左氏城,也无益处。法严明,违法必究,失去十座左氏城,也终无大害。

简释:“治无小,乱无大”,意思是,治理政事不忽略小事,就不会有大的乱子。此句所涉及的是“无小无大”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化解小问题,预防大乱子。

【读后随笔】

用一座乃至十座城去换回一个逃犯,而且不是重大罪犯,只不过是一般苦役犯,合算吗?值得吗?不仅古人认为不合算,就是今人也觉得不值得。然而,听了卫嗣君“治无小,乱无大”的一番表述,便会感到不无道理。

宋代著名政论家苏洵说:“夫危生于安,亡生于存,乱生于治。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意思是,危险往往萌芽于安全之中,灭亡开始于生存之中,祸乱孕育于政治清明之中。君子能够从细微的地方看出大的问题,能够从事件的起始预测到它的结局,从而使祸乱失去赖以产生的根源。这就是思虑的道理。安乐盛世往往具有很大的蒙蔽性,人们总是乐于关注盛世太平景象,而忽视潜在的危险因素,或者明明看到了问题却认为小,而不去管它。结果所谓的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假若面对盛世,明察事态,关注发展,及时发现和化解小问题,就不会有大乱子,就会使盛世局面得以巩固。

“治无小,乱无大”,从治安上说,是专业的秘诀之谈。在一个法度严明的社会,治安工作要抓在平常、抓到具体。如果在指导思想上放小抓大,追求和满足于一、两次大的行动,尽管也起一定的作用,但大行动过后,具体措施跟不上,小问题就会蔓延滋长。到头来,小问题会变成大乱子,失去的要比得到的多得多。只要不忽视和不放过小问题,就不会有大乱子。

从普遍意义上说,“治无小,乱无大”,不失历史经验之谈。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单位,要管理好自身,不出大事、少出小事,应该把预防的基点放在小事上,平日不忽略小事,认真处理好每个具体问题,防范于未然,工作就会主动得多。治乱的事实表明,“无小”的自觉行动,必然会带来“无大”的最终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