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人010.刘询“补缺”皇帝
(2015-02-25 06:11:32)
标签:
历史笔记《资治通鉴》 |
【皇帝之十读文】
原文:及昌邑王废,霍光与张安世诸大臣议所立,未定。丙吉奏记光曰:“将军事孝武帝,受襁褓之属,任天下之寄。孝昭皇帝早崩亡嗣,海内忧惧,欲亟闻嗣主。发丧之日,以大谊立后;所立非其人,复以大谊废之;天下莫不服焉。方今社稷、宗庙、群生之命在将军之壹举,窃伏听于众庶,察其所言诸侯、宗室在列位者,未有所闻于民间也。而遗诏所养武帝曾孙名病已在掖庭、外家者,吉前使居郡邸时,见其幼少;至今十八九矣,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愿将军详大义,参以蓍龟岂宜,褒显先使入侍,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决定大策,天下幸甚!”杜延年亦知曾孙德美,劝光、安世立焉。(《资治通鉴》第24卷)
译文:汉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昌邑王刘贺被废黜之后,霍光与张安世及各位大臣商议重新确定皇位继承人,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丙吉上书霍光说:“当年将军曾侍奉孝武皇帝,孝武皇帝临终前,将襁褓中的孤儿和整个国家都托付给了将军。孝昭皇帝又过早去世,没有留下后嗣,全国上下都非常忧愁恐惧,急切盼望能早立嗣君。给孝昭皇帝发丧的时候,将军秉承大义,为其确立后嗣,后发现所立之人不当,又以大义将其废黜,天下人无不由衷敬服。如今,国家、宗庙、百姓的命运全部系于将军的一举一动之中。我常听到百姓们议论现在身为诸侯,或居于高位的后族成员,没有一个使百姓们满意的。而奉遗诏养育在掖庭及其外曾祖父史家的孝武帝曾孙刘病已,我以前在郡邸狱时,见他年纪小,如今已有十八九岁了,通晓儒家经术,很有才气,举止安详,性格平和。希望将军对刘病已的主要方面详加考察,再参考占卜的结果,看让他承继帝位是否合适。如认为合适,可先让他入宫侍奉太后,以显示对他的褒扬,使天下人都知道他,然后再决定大计。若能如此,实为天下人之福。”杜延年也知道皇曾孙刘病已品德美好,也劝霍光、张安世立他为皇位继承人。
简介:刘询(前91—前49年),西汉第七代皇帝。小名病已,汉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父为皇孙,母王氏。公元前74—前49年在位,谥号“孝宣皇帝”,是为汉宣帝。刘询生在皇宫,长在民间,有着坎坷的少年经历。在统治期间,他亲躬万机,励精图治,实施了整顿吏治、平理冤狱、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等一系列举措,使得“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出现了西汉中兴的良好局面。
【读后随笔】
看了以上记载,谁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汉宣帝是个有运气的皇帝。人走时运,马走骠。刘询正是借补缺而被荐立的。公元前74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去世。由于昭帝无子,皇位继承成了问题。其时,汉武帝的儿子所剩无几。以霍光为首的朝廷大臣,在废止刘贺皇帝称号后,就更难找到合适人选。这时,有人想到民间还有一汉武帝曾孙,名叫刘病已的,可作为皇帝的推举人。霍光等人,经过反复权衡,认为此人无背景、无靠山、无势力,立帝后容易控制。于是,将刘病已接进皇宫,先封为阳武侯,继而举行登基大典,奉上了皇帝印绶。就这样,19岁的刘病已一步登天,成了西汉第七位皇帝,刘病已也更改为刘询。
昭帝在世时,民间便有一种流言悄然传开。元凤三年,传说泰山莱芜山南有数千人看见有块高1丈5尺,长48围的巨石,忽然自己竖立起来,插进地里8尺,下边还有3块小石为足。又据说,皇家上林苑中,有棵大柳树倒地枯死多年,忽然自己站起来复活了,上面还有小虫咬食树叶而成的文字:“公孙病已立。”种种编造、流言,也成了刘病已补缺皇位的原因之一。此类传说,其真伪程度到底有多少,千百年来却无人考究。
汉宣帝在继承皇位之前,受尽艰辛。他生下来才几个月,朝廷发生了“巫蛊事变”。在事变中,他的祖父戾太子刘据和父亲史皇孙、母亲王夫人都被害身亡。襁褓中的刘病已受其祖辈“反叛”之罪的牵连,被关进监狱。4岁的刘病已在狱中险遭斩杀,是正直的狱官丙吉挺身保护,使他得以死里逃生。5岁那年,经大赦出狱,由丙吉护送到他的祖母家。从此,一直过着民间生活。
汉宣帝在继承皇位之后,颇有作为。刘询即位之初,朝政全部大权都掌握在霍光手里,使宣帝难有作为。6年之后,霍光去世,宣帝亲理朝政,开始大显身手。他首先剪除权臣,收揽皇权;其次是整顿吏治,选用能人;三是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几年工夫,使国计民生状况大大改观;不久,便形成了中兴盛世、帝国一统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