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句009.“好闻恶闻”
(2015-02-23 06:17:19)
标签:
文化笔记《资治通鉴》 |
原句: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
【警言读文】
公元前353年,楚国大臣江乙对楚王听不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听不进不好听的话很担心,认为一个国王,不听两种声音,就有毁国的危险。于是,晋见楚王,说了下面一段话。楚王听后大加赞赏。
原文:好扬人之善者,王曰:“此君子也,”近之;好扬人之恶者,王曰:“此小人也,” 远之。然则且有子弑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终己不知也。何者?以王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也。(《资治通鉴》第2卷)
译文:对爱说好话的人,您就说:“这是君子啊,”便亲近他;而对爱指出缺点的人,您就说:“这是小人啊,”便疏远他。然而人世间有儿子杀父亲、臣下杀君主的恶人,您却始终不知道。为什么?原因在于您只爱听赞颂的话,不爱听指责的话。
简释:“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也”,意思是,只爱听赞颂的话,厌恶听指责的话。此句反映的是“好闻恶闻”问题。运用此句的意义在于,不应该只听表扬的话而不听批评的话。
【读后随笔】
好话,坏话,都应该听一听。不过,听后要认真思考,细作分析,有时好话未必好,坏话也未必坏。因此,要下功夫破除“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的思维模式。
人的感官,往往容易产生偏爱。视觉容易接受美,而不愿意接受丑;听觉容易接受顺,不愿意接受逆;味觉,容易接受甜,而不愿意接受苦。不好听的话,似乎既丑又逆还苦,难以接受。
其实,这种感官模式未必正确。人的感官是受大脑支配的。应该转变角度,冷静思考:不好听的话,可以刺伤自己的面子,会不会刺伤原则;可以刺伤自己的一时,会不会刺伤长远;可以刺伤自己的一事,会不会刺伤整个事业。倘若对原则、对长远、对整个事业有利,为什么还要固守面子不去听一听呢?
对待不好听的指责话,只要人家说对,就不应该计较其中的指责成分,不仅要听,而且还要照着去做去改。对待好听的赞颂话,凡是不符合实际的,不论怎样歌颂,不仅不听,而且还要敢于批评纠正。只有这样,我们的感官就会真正进入新的境界,就会从根本上避免出现“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的现象。
其实,古时候对“好闻恶闻”问题,也就是爱听、不爱听什么,都颇有讲究。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我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为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提到了子路、夏禹、大舜三人,子路爱听批评的话,夏禹爱听善意的话,而大舜则是既爱听批评的话,也爱听善意的话。所以,大舜显得更伟大,从种庄稼、做陶器、打鱼直到成为帝王,受益匪浅,没有哪个优点不是从别人身上吸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