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人004.刘邦“布衣”皇帝

(2015-02-08 06:08:27)
标签:

历史

笔记

《资治通鉴》

【皇帝之四读文】

原文:刘邦,字季,为人隆准、龙颜,左股七十二黑子,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初为泗上亭长,单父人吕公,好相人,见季状貌,奇之,以女妻之。(《资治通鉴》第7卷)

译文:刘邦,字季,为人高鼻梁、眉骨突出如龙额,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对人友爱宽厚,喜欢施舍财物给人,心胸开阔,素有远大志向,不安于从事平民百姓的日常耕作。起初,刘邦担任泗水亭长,单父县人吕公,喜爱给人相面,看见刘邦的形状容貌,认为很不寻常,便将女儿嫁给了他。

简介:刘邦(前256—前195年),西汉开国皇帝。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字季,沛县(今江苏沛县)人。他出身农家,早年当过泗水亭长;47岁时,领兵反秦,被推戴为沛公;50岁,被封为汉王;经过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打败项羽,在54岁时,登上皇位,国号汉,都长安,庙号“高祖”。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四月二十五日,刘邦在长乐宫去世,享年61岁,葬于长陵(今陕西咸阳市秦都区窑店乡附近),谥号“高皇帝”,是为汉高帝(高祖)。刘邦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汉王朝。统治期间,采取各种宽松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读后随笔】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农民皇帝;最能反映其布衣形态的是,他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吾不如”,意即我不如你。这看似是谦虚话,其实正是“吾不如”,使他夺得了天下,从而脱下布衣,换上黄袍,做了皇帝。据记载,公元前202年初,韩信、彭越和原已策立的长沙王吴芮等,上疏共尊刘邦为皇帝。刘邦先是假意推辞,后在众人的劝说下不再推辞了。二月初三,刘邦于山东定陶汜水之阳正式称皇帝。由于刘邦起微细,拨乱反正,平定天下,为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

刘邦即皇帝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在洛阳南宫摆设宴酒庆贺胜利。这次宴会没有什么特别,只是让列侯、诸将谈论取胜的原因。之后,他在庆宴上发表了讲话。高帝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这个讲话,紧紧围绕“吾不如”这条主线,把打败项羽、夺得天下的原因,说得深入浅出,群臣心悦诚服。

“吾不如”是刘邦这位布衣农民的发迹理念和看家本领。其本质含义是,“吾不如”,但“吾能用之”。与项羽相比,刘邦的确高人一筹。项羽自以为是,从不服输,以为谁的本事也不如自己,容不下英雄,单靠自己一人,结果打来打去,强者变成了弱者;刘邦懂得广招贤能,充分发挥“吾不如”者的作用,结果是屡败屡战,最终以弱胜强。刘邦做皇帝之后,虽然不愿意再讲“吾不如”了,但“吾能用之”却得到了发挥。与秦始皇相比,刘邦比秦始皇高明。秦始皇只知统一集权,而刘邦还知统一集权的另一面,需要尊重他人利益,相应地给别人一些自由的空间,看来秦始皇“知其一,未知其二”。历史事实告诉人们,刘邦可以当皇帝,项羽则不然;汉高帝不愧是高明者,秦始皇却逊色得多。

刘邦早年在乡间务农时,就已经萌发着“吾不如”因素。他出身卑微,但又总是向往着高贵;他家境贫穷,但又总想着尽快致富;他身边无知音,但又总想着立即找到得力助手。怎么办?他利用那些自己做不到、做不了的人和事,来为自己服务。一是利用虚无的老者,说他一家人都生得“贵相”,日后必然成为“贵人”。二是利用飘渺的神话,说他是“赤帝”之子,日后必然为帝。三是利用同乡萧何、曹参等人的推崇,使得大家拥立他为“沛公”。

反秦战争中,刘邦从“吾不如”那里受益更大。刘邦是在萧何、曹参和樊哙等人的大力支持下,举起反秦大旗、走向革命道路的。尤其关健时刻,高人的提醒指点,使得他将“革命”进行到底。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反秦战争连连胜利。第二年十月,刘邦率军进抵咸阳东郊霸上(今陕西西安东),秦王子婴捧着玺印向刘邦投降,意味着秦王朝的灭亡。这时的刘邦,以“关中王”自居,革命意志开始衰退,准备就住在金碧辉煌的宫中,好好享受享受。樊哙提醒他要得天下、不做富翁,这将会重蹈秦朝覆辙,他不以为然。张良批评说:“秦王朝的统治残暴无道,所以才能使你进入关中。而为天下人铲除残民之贼,应以崇尚俭朴为本。现在刚刚进入秦的都城,就要安享其乐,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助桀为虐’了。”刘邦听了这些劝告和批评,立即返回霸上,“约法三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将革命进行到底。

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吾不如”理念得到了极致的发挥。这场战争打了5年,他由小到大、以弱胜强,最终打败了不可战胜的项羽。是因为他在战略谋划上用了比自己强的张良,在指挥作战上用了比自己强的韩信,在后勤保障上用了比自己强的萧何。公元前202年底,汉军在兵力上已占绝对优势,30万人马在各路强将的带领下,将项羽团团围困于垓下,激战三次,使项羽走投无路,最后拔剑自刎,甘认失败。

然而,刘邦的“吾不如”也是有限度的。他从一介布衣,做了皇帝,在政权巩固之后,便极力强化皇权,让人称臣。原先的那些“吾不如”者,也只好离他而去。韩信被斩杀、张良外出仙游、萧何不露面了等等。尤其是丁公之死,很能说明问题。丁公原是项羽手下大将,颇有才华,曾有恩于刘邦。一次交战,丁公原本可以抓住刘邦,却故意放人了,而刘邦也对此心知肚明。项羽死后,丁公投奔高祖刘邦。高祖不但不接纳,反而将丁公抓起来,对群臣说:“丁公给项王做臣不忠,就是他使项王失去了天下。”接着就把丁公杀了,并在军中示众说:“让以后做人臣的都知道不要像丁公那样!”可见,这个时候刘邦要的是忠君之人,他本人也不是什么“吾不如”的布衣者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