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军事081.广陵之战与乱而取之

(2015-01-08 07:01:44)
标签:

军事

笔记

《资治通鉴》

【战例摘读】

原文:丁卯,彦悉出城中兵万二千人,遣毕师铎、郑汉章将之,陈于城西,延袤数里,军势甚盛。行密安卧帐中,曰:“贼近告我。”牙将李宗礼曰:“众寡不敌,宜坚壁自守,徐图还师。”李涛怒曰:“吾以顺讨逆,何论众寡,大军至此,去将安归!涛愿将所部为前锋,保为公破之!”涛,赵州人也。行密乃积金帛麦米于一寨,使羸弱守之,多伏精兵于其旁,自将千余人冲其陈。兵始交,行密阳不胜而走,广陵兵追之,入空寨,争取金帛麦米,伏兵四起,广陵众乱,行密纵兵击之,俘斩殆尽,积尸十里,沟渎皆满,师铎、汉章单骑仅免。自是秦彦不复言出师矣。(《资治通鉴》第257卷)

译文: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八月,丁卯(二十六日),秦彦将广陵城内的军队一万二千人全部调出,派毕师铎、郑汉章统率,布置在广陵城的西部,绵延几里地,军队气势很盛。杨行密却安安稳稳地躺在军帐里面,说:“贼寇靠近时再告诉我。”牙将李宗礼说:“敌我人数相差太大,我们应当加固壁垒自我坚守,再慢慢图谋把军队迁回。”李涛愤怒地说:“我们顺应天道讨伐逆贼,哪管人多人少,军队已经来到这里,回去能到哪里去!我愿意带领所部人马做前锋,保证为杨公你打败贼寇!”李涛是赵州人。杨行密于是把金钱布帛小麦都堆积到一个营寨,派瘦弱的士卒看守,在这旁边埋伏下许多精壮强兵,自己带领一千多人冲击广陵军队的阵营。双方军队开始交战后,杨行密假装不能取胜而逃跑,广陵军队追击他,进入没有强兵防守的那个营寨,争先恐后地抢夺金钱布帛、小麦稻米,这时,埋伏的杨行密军队从四面发起进攻,广陵军队大乱,杨行密指挥军队勇猛攻打,俘虏斩杀,几乎将广陵军队消灭光,地上的死尸有十里,沟渠里都填满了,毕师铎、郑汉章仅以单身骑马逃走。从这以后秦彦再也不提出动军队了。

公元887年,广陵(今江苏扬州)城内的军队一万二千多人,气势很盛。他们与兵力很弱的杨行密作战。杨行密将贵重的物品集中在一起,让弱小的士兵看守,在周围埋伏许多精壮强兵,自己只领千余人边战边退,将敌军引入强兵埋伏的地方。敌军到了那里之后,都争先恐后抢夺贵重物品,这时伏兵四起,广陵军队大乱,杨行密乘敌之乱指挥自己的军队勇猛攻打,几乎将广陵军队消灭干净。

【兵法浅析】

这个战例说的是,杨行密用“金帛麦米”为诱饵,使广陵军见利忘义,一片混乱。杨行密尽管兵力不多,但乘敌之乱发动攻击,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绩。应该说这个战例是“乱而取之”的典范。

《孙子兵法·计篇》中说的“乱而取之”,就是敌人混乱了要乘机攻取它。《十一家注孙子·计篇》:“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武之善经也。”意思是,拣弱敌打,选指挥愚蠢的军队打,突然袭击失去控制的军队,乘胜追歼败逃之敌,这都是作战中容易取胜的经验之谈。

“乱而取之”,是古代作战中较为容易制胜的一种战法。所谓“乱”,主要指阵势混乱,部队失控。面对这种情况,发起突然袭击,显然容易得手。像广陵军这样的见利而混乱的乌合之众,在杨行密纵兵击之下,必然不堪一击。

【读后随笔】

在过去的战争中,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将敌人搞乱,然后乘乱取胜,是一种重要的战法。战史上,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利用敌方贪图小利的弱点,以利诱之,将敌内部搅乱。《百战奇略·利战》中说:“凡与敌战,其将贪利而不知害,可诱以利;愚而不知变,可设伏以破之。”示利诱敌,设伏布袋,先要视敌将性情嗜好,以便因势利导,诱其就范。这里所讲的利,应该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指军队的辎重粮秣,国家的珠宝财物等物质利益;二是指战场上某一局部出现的歼灭小股有生力量的有利战机。

战国时期,秦欲伐齐而怕齐、楚联盟,就派张仪使楚搅乱和拆散齐楚联盟。张仪到达楚国后,用厚礼买通了南后这一关节,使她向楚王进言:秦国派张仪使楚,要面见楚王,并愿割地六百里,献给楚国,只求两国和好,互不侵犯。陈轸向楚怀王分析说,秦王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害怕齐楚结盟,假如我楚方与齐国绝交的话,楚国就剩孤单一人了,并且张仪回秦后,必然会赖掉割地六百里给楚以作为绝齐的条件的诺言,这样我方就既会失掉齐国这个盟友,又会与秦国发生正面冲突,势必陷入两面受攻的困境。陈轸分析形势后向楚怀王献策说:我们可先向齐国打招呼,假装与之绝交,再派人跟张仪到秦国去取地,如秦真的割地给楚,我方再当真联秦绝齐,否则的话,继续奉行联齐的政策。楚王见利忘义,接受张仪的建议,不纳陈轸之谏,答应与秦和好,互不用兵。齐王听此消息,大怒,认为楚王私自接见秦王使者,与秦和好,是企图对付齐国。从此齐楚结怨,互不支持。实际上张仪说割地六百里乃是一种诱饵,当楚国派使者去接受六百里割地时,张仪说不是秦国土地六百里,是他自己封地六里。楚王大怒,骂秦王失信,并出兵伐秦,被秦打败,从此陷入孤立无援地位。楚王贪六百里土地而与齐绝交分裂,最后六百里地未得,失去齐国支持而被秦国打败,是谓贪小利而失大谋也。

利用敌方内部生乱的特点,钻进敌垒,乘机将水搅混。中国古代兵书《六韬》中说:“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全军上下不断受到惊扰,士卒散漫混乱,相互以敌人强大来恐吓自己,相互打听小道消息,谣言四起,不畏法令条例,不尊重自己的上级,一支内部混乱到如此地步的军队,这时只要利用这一乱像,予以出击,必可取胜。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用乐毅为上军,统领燕、秦、魏、赵、楚六国之兵以伐齐,败齐师于济水以西(今山东省高唐朝县、聊城县一带)。乐毅率军长驱进围临淄。谋士剧辛劝乐毅说,燕军不应深入,应先占领齐国边城,乐毅认为,“齐王无道,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齐民必叛其王。”齐国已失去民心,今齐军主力被歼,国内正处混乱之中,若乘胜直捣齐都临淄,一定可以灭齐。如果放弃这个机会,齐王重整旗鼓,就很难攻取了。乐毅拒绝了剧辛建议,长驱直入,齐国大乱,兵不血刃而占领临淄。齐王出走,乐毅军大胜。这个战例也是运用了乱而取胜谋略。

在未来高技术战场上,由于采用各种先进手段,使兵力和武器装备得到最佳运用,是不是不会出现“乱”,因而也不存在“乱而取之”的问题?并非如此。“乱而取之”这一战法,在高技术战场上的运用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在一定条件下,它的作用令人刮目相待。

须知,高技术应用于军事之后,作战控制将趋于实时“无缝隙”,所有指挥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形成了强大的作战优势。然而,这种控制“无缝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两军运用高技术作战,如果一方能抓住对方薄弱的关键部位加以破坏性打击,那么对方战役力量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功能互补机制就会产生障碍,造成混乱,以至失去整体作战功能,就可以达到“乱而取之”的目的。而这种“乱”的破坏性更大,这种“取之”的效果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