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80.潼关之战与后如脱兔
(2015-01-07 05:43:06)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例摘读】
原文:辛己,贼攻潼关,承范悉力拒之,自寅及申,关上矢尽,投石以击之。关外有天堑,贼驱民千余人入其中,掘土填之,须臾,即平,引兵而度。夜,纵火焚关楼俱尽。承范分兵八百人,使王师会守禁坑,比至,贼已入矣。壬午旦,贼夹攻潼关,关上兵皆溃,师会自杀,承范变服帅余众脱走。至野狐泉,遇奉天援兵二千至,承范曰:“汝来晚矣!”博野、凤翔军还至渭桥,见所募新军衣裘温鲜,怒曰:“此辈何功而然,我曹反冻馁!”遂掠之,更为贼乡导,以趣长安。(《资治通鉴》第254卷)
译文: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辛己(初二),黄巢军猛攻潼关,张承范竭尽全力抵抗,自寅时到申时,关上官军弓箭已无矢可射,于是用石头投向黄巢军,潼关外有壕沟,黄巢军驱赶平民千余人来壕中,掘土将壕沟填上,不一会儿,即将壕沟填平,于是黄巢军渡过壕沟。入夜,纵火将关楼全部焚烧干净。张承范于是分兵八百士兵,交王师会,令他拒守禁坑,当王师会率军赶到禁坑时,黄巢军已经通过。壬午(初三)早晨,黄巢军夹攻潼关,关上唐军全部溃散,王师会自杀,张承范身穿便服率领残余士兵逃脱回到长安,行至野狐泉,遇到相继到来的奉天援兵二千人,张承范对他们说:“你们来晚了!”于是退还。博野镇和凤翔镇的军队退至渭桥,见田令孜所召募的新军穿着新衣皮裘,十分愤怒,说:“这些家伙有什么功劳能穿上这样好的衣服,我们殊死拼战反倒受冻挨饿!”于是抢劫新军,并为黄巢军作向导,往长安进发。
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黄巢军在作好充分准备后,开始攻打潼关(今陕西潼关县北)。初二,迅速渡过壕沟,入夜抢先于敌通过禁坑。初三早晨,夹攻潼关,关上的唐守军溃散,黄巢军很快占领潼关。这时,唐将中的王师会自杀,张承范着便服败逃,其它援兵也来之已晚,无法挽回败局。
【兵法浅析】
黄巢军这次攻打潼关,第一是筹划周密,有备而来;第二是马不停蹄,急速行军;第三是一路英勇作战,扫除障碍;第四是果断拿下潼关,不留后患;第五是沿途的唐军措手不及,招架不住。这里,黄巢军采用的是什么战法?采用的是“后如脱兔”战法。
“后如脱兔”,源于孙子。《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说:“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这段话的意思是,战争开始之前,要像处女那样显得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松懈戒备;战争展开之后,则要像野兔一样迅速行动,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后如脱兔”,强调的是行动迅速。《兵经百篇·速字》说:“见而不决,人将先发;发而不敏,人将先收。难得者时,易失者机。迅而行之,速哉!”大凡用兵作战,先发制人要迅速,主动攻击要迅速,捕捉战机要迅速。也就是说,只要战争一打响,行动一定要迅速、再迅速。
【读后随笔】
“后如脱兔”,与“始如处女”相对应,是兵家非常熟悉的军事术语。在高技术条件下,展开作战还要不要像野兔一样迅速行动?回答是肯定的。在高技术战争中,不仅作战空间增大,而且时间因素日趋重要,对抗双方都力求通过争空间抢时间来夺取战场的主动权。这就对加快战略、战役和战术范围的兵力集结、开进、转移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要讲究迅速行动,使对方措手不及,丧失主动。“后如脱兔”仍然是高技术条件下空、陆、海战中的重要战法。不过要注意把握几个重要问题:
一要在周密的组织计划中“脱兔”,否则就难以形成优势力量。战争的力量,存在于周密的组织指挥之中,离开组织、没有纪律的“脱兔”,只能是一盘散沙的盲动,不可能形成优势力量。
二要在“脱兔”中进攻,否则就难以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脱兔”的本意在于消灭敌人。消灭敌人,就要采用进攻的手段。只有主动突击,才能有效地消灭敌人的有效力量。
三要在“脱兔”进攻中讲究方法,否则就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战争打响之后的快速进攻,一定要讲究方法,注重方向、重点、弱点等问题。比如海湾战争打响之后,美军十分注意在快速中打击伊拉克军队的有生力量,特别是以伊军最精锐的共和国卫队为打击的重心,就是最显著的例子。美国国防部致国会的最后报告中指出:“中央总部司令的作战企图要求充分发挥我军的战斗力,打击伊军弱点,最终以歼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和以美军主力部队控制科威特地区的主要交通线结束进攻行动。”
当然,“后如脱兔”与“始如处女”是密切相关的。一般说来,开战之前不善于“静”,就难以达到开战之后的最佳“动”的效果。也就是说,开战之前能够做到像处女那样沉静,诱使敌人松懈戒备,暴露弱点,对于开战之后的快速行动是十分有利的。相反,开战之前,沉不住气,心浮气躁,开战之后就必然会凭感情用事,不顾客观实际而盲目地“脱兔”。
《史记》记载,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楚军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楚军主帅不能“始如处女”,所以“后如脱兔”导致失败。当时,楚军主帅子玉主战,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急于与晋军交锋。晋军主帅先轸将计就计,故意激怒子玉快速攻打晋军。子玉果然上当,立即发出号令,出兵攻晋。晋军退至事先作好准备的有利战场城濮。楚军在子玉的带领下,加快速度追击,结果陷入晋军设置的陷阱,惨遭失败。子玉败归,自杀。后来,苏轼针对这种现象说:“匹失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是为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