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军事062.邺城之战与励气振己

(2014-12-20 05:44:41)
标签:

军事

笔记

《资治通鉴》

【战例摘读】

原文:庚午迥与惇及惇弟西都公佑,悉将其卒十三万陈于城南,迥别统万人,皆绿巾、锦袄,号“黄龙兵”。帅众五万人,自青州赴迥,以三千骑先至。迥素习军旅,老犹披甲临陈。其麾下皆关中人,为之力战,孝宽等军不利而却。邺中士民观战者数万人,行军总管宇文忻曰:“事急矣!吾当以诡道破之。”乃先射观者,观者皆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复振,因其扰而乘之。迥军大败,走保邺城。孝宽纵兵围之,李询及思安伯代人贺娄子干先登。(《资治通鉴》第174卷)

译文:庚午(十七日),尉迟迥和尉迟惇以及尉迟惇的弟弟西都公尉迟佑,率领全部军队十三万人在城南部阵,尉迟迥亲率一万多人,都戴绿巾、穿锦袄,号称“黄龙兵”。尉迟迥的弟弟尉迟勤统帅军队五万人,从青州赶来增援尉迟迥,并亲率三千骑兵先期到达。尉迟迥深谙用兵之道,现在虽然老了,仍然穿戴甲胄,亲自临阵。他的部下虽然都是关中人,但仍然为尉迟迥拼死血战,韦孝宽等将帅的军队因形势不利而被迫后退。邺城百姓出来观战的有数万人,行军总管宇文忻说:“形势已经到了危机关头!我要用奇诈的战法击败敌军。”于是先射击观战的百姓,这些人纷纷逃避,互相推搡践踏,呼声震天。宇文忻于是大声喊道:“叛贼失败了!”韦孝宽的军队很快士气重振,乘纷乱之机发起进攻。结果尉迟迥的军队大败,退保邺城。韦孝宽指挥军队包围了邺城,李询与安思伯代郡人贺娄子干首先登上城头。

公元580年6月,韦孝宽领兵转战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这时,士气低落,形势有利于敌方。开战那一天,不少百姓出来观战。就在紧急关头,行军总管宇文忻突生一计,他将箭射向观战人群,造成一片混乱,喊声呼声震天。并趁机奇诈自己的官兵说,现在敌人乱了,到我们冲锋的时候了。这时韦孝宽的军队很快士气重振,立即发起进攻,包围了邺城,大败敌军。

【兵法浅析】

邺城战例中的宇文忻,虽名气不大,但办法、点子不少。在十分危急之时,他 “以诡道破之”,借机励气振己,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为扭转败局立下了汗马功劳。宇文忻的励气振己能得以成功,从军事心理学原理上看,是外在刺激引起心理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力量所致。

《孙子兵法·九地篇》云:“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官兵上下的心理状态,都不可不反复详究、留意考察。“人情”指的是军队的心理状态。人作为战争的主体,其参战意识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作为战争的指挥者,应该善于利用处于不同地形官兵的“人情”即心理状态,运用合理变术,来激励士气,鼓舞斗志,夺取胜利。

从军事谋略上说,“励气振已”是运用心理刺激的一种策略。所谓“励气”系指激励士气。换言之,借机振已就是励已之气。《太白阴经二·励士篇》上说:“激人之心,励人之气,发号施气,使人乐闻;兴师动众,使人乐战;交兵接刃,使人乐死;其在以战励战,以赏励赏,以士励士。”这大概是战场上士气具体表现的形态。而战场应激状态对军人的刺激,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军事指挥者摒弃负面刺激,利用正面刺激,必然对战争结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读后随笔】

重视兵的心理因素,采取正确的办法来振奋自我,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是指导战争时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人们常说的“兵败如山倒”,不是因为这支军队的武器不行、兵力太弱,而恰恰是心理状态不好,士气不振。善于利用外在要素,激励士气,振作精神,开创新生面,无疑是必要的。两军对峙,大敌当前,从已方内部来说,要真诚不要谎言。“励气振已”似乎是有撒谎之嫌,不光彩之感。应该说,面对敌人,真诚待己,是非常重要的,但真诚与谎言并不绝对排斥。在一定条件下,善意的谎言能起到“励气振己”的效果。借谎言振奋自己的队伍,最终战胜敌人,完全是谋略上的需要,不能说是一件不好的事。

士气是指一个群体或集体的心态。军人集体士气是军人集体意志和精神状态的最集中表现。它体现了每一个军人的认识、思想倾向、对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义务感等多种要素。军人的士气是指挥员赖以调动、指挥部队和实行决策的主要支持因素。士气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又是一个动态过程。这种精神力量的迸发是有条件的,也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借助一定外界条件,通过一定的谋略策略手段,即心理激励的方法而迸发出来。

如何更加有效地振奋自己的士气?要充分运用军事心理学原理,调整心态、强化自尊、促成应激状态等。借谎言振奋士气,如果是为了应急,倒可理解,但不可滥用,滥用不仅不灵,反而会产生负面效果。实践证明,恩威并济,即说服教育和严格要求相结合,是激励士气的长期管用办法。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在《将苑》中指出:“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赡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接之以礼,厉之以信,则士无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画一,则士无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劝矣”。在《答法正书》中又提出“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威;限之以爵,爵加则知劳。恩荣并济,上下有节”的理论,集中起来就是要善于使用怀柔的手段和强制政策,才能使将士团结协力、同心同德地完成任务。人都有“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情感,只要将帅能容人之过,念人之功,谅人之短,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属下的战斗热情。这些都已被历史经验所证实。

士气,常常呈现两种发展趋向:一种是积极的、增强的、向上的发展;一种是向下的、降低的、消极的发展。因而,要善于利用两种趋向,对自己激励士气;对敌人衰竭士气。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当然,在战场上切不可忽视长我之志灭敌之威,以我之气,衰敌之心。在伊拉克战场上,交战双方都说自己取得了“重大胜利”,都说对方遭到了“沉重打击”,甚至隐瞒或缩小自己的伤亡情况。开战初期,伊拉克新闻报道,已有100多名美英联军官兵被打死;美军中央司令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只有大约50名军人在交战或事故中死亡,而伊方已有1000多名军人被打死。交战双方都在打心理战,都在渲染自己的“战绩”,避谈自己的“败绩”,其目的在于借以“振己”泄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