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57.济南之战与虚则实之
(2014-12-15 05:55:39)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例摘读】
原文:魏兵攻济南,济南太守武进萧承之帅数百人拒之。魏众大集,承之使偃兵,开城门。众曰:“贼众我寡,奈何轻敌之甚?”承之曰:“今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唯当见强以待之耳。”魏人疑有伏兵,遂引去。(《资治通鉴》第121卷)
译文:北魏的军队开始进攻济南,济南太守、武进人萧承之率领几百名士卒奋勇抵抗。北魏军队聚集城下,准备攻城。萧承之命令士卒们隐蔽起来,大开城门。萧承之的部下说:“现在敌众我寡,怎么可以如此轻敌!”萧承之说:“我们困守一座被抛弃在敌人后方的孤城,情势危急。如果向敌人示弱,必定会遭到屠杀,只有摆出强大的姿态来等待敌人。”北魏兵看到这种情形,怀疑城里有重兵埋伏,于是撤退。
公元430年11月,北魏军攻打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章丘市龙山北)。济南太守萧承之孤守城池。当北魏军兵临城下时,萧承之命令士兵隐蔽起来,大开城门。部下说“现在敌众我寡,怎么能如此做法呢?”萧承之说:“现在形势危急,如果向敌人示弱,等于死亡;只有摆出强大的态势,才能求到生路。”北魏军看到这种态势,怀疑城中有重兵埋伏,果然撤退了。
【兵法浅析】
《兵经百篇·张字》:“耀能以震敌,恒法也。惟无有者故称;未然者故托;不足者故盈,或设伪以疑之。”意思是,用显示威力来震撼敌人,这是常用的办法。特别是在没有力量的条件下,则故意虚张声势;在不打算行动的情况下,则故意装作要行动的样子;在兵力不足的形势下,则故意显示兵力有余,或者故意虚设疑阵迷惑敌人。这些,叫做“虚则实之”。
济南之战,萧承之采用的就是“虚则实之”战法。他以弱示弱等于死亡;而在兵力很弱的情况下故作强大,却迷惑了敌人,摆脱了危局,求到了生路。在强敌围攻面前,济南太守萧承之的看法是对头的,他说:“若复示弱,必为所屠,唯当见强以待之耳”。
在古代战争中,“虚则实之”属于败战计中示形迷敌之法,多用于突围或撤退。如以“悬羊击鼓”,明留其势,暗中撤兵的“金蝉脱壳”;以寡示众,以弱示强的“增灶法”等,都属于对这一谋略思想的运用。
【读后随笔】
“虚则实之”是虚实变换的基本形式之一,主要有:以无示有、以弱示强、以假示真等等。有人说,在高技术条件下运用“虚则实之”,等于“打肿脸充胖子”,担心解决不了问题,弄不好还会在战场上吃亏,有“偷鸡不成失把米”的危险。应该说,“虚则实之”是在面临危机时的一种应变术。这种应变术,是不可盲目乱用的,滥用了确实有害无益。但不是说“虚则实之”就绝对不能用了。应该看到,在一定条件下,适时运用它,可以给战争被动者提供化被动为主动的空间,可以对敌人产生威慑和牵制作用。许多战争事实反复证明,只要善于掌握和利用这种应变术,便可屡试不爽、给人以利。
其实,在现代战争中,只要留心观察,不难发现“虚则实之”的影子。不过,它不是照搬古人的做法,而是在新的条件下赋予新的内容,可以称之为对“虚则实之”的创新。其主要特点是,借助新闻媒体造假,以假充真,从而蒙蔽对方,实施己方战略企图。伊拉克战争开战之初,人们可以从电视画面上看到:进入伊拉克的美军如入无人之境,坦克和装甲车在沙漠上高速行驶,大有两三天便可进入巴格达之势。可是,后来的事实表明,进展并不像电视画面那样顺利,进攻速度也没有那么快。为什么如此虚张声势呢?从战法意义上讲,这样做可以造成信息泛滥,使对方真假难辨,思维陷入混乱,导致行动失误,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未来战争中,如果使用“虚则实之”,就应该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来掩虚显实,这种掩显工作,做得越细致逼真效果越好。《百战奇法》云:“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在高技术条件下,“设旌旗”、“增火灶”一类办法所起的作用不大了,但它告诉人们,在运用高技术掩虚显实时,一定要在增强视觉和听觉效果上下功夫。这一点,古人在运用“虚则实之”时是很注意的。
一方面,注重增强掩虚显实的视觉效果。公元前207年,刘邦为夺关中,9月领兵抵达尧山关(陕西阳兰东南)。尧关为兰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为抢夺咸阳的东南大门,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秦军派有十分精锐的兵力把守。而刘邦当时手下只有2万人马,如不顺利拿下此关,项羽就有抢先夺去关中的可能。刘邦心急如焚,想强行攻取。张良经过调查,认为秦兵势强,如果妄动,不仅会消耗自己的实力,而且会拖延入关时间。于是向刘邦提出智取之策:掩虚显实、虚张声势,在尧关四周山上多张旗号,以迷惑守关秦军,扰乱敌心。果然,在尧关守将的视野中都是声势浩大的刘邦军队,甚是惶惧,纷纷倒戈。刘邦引兵过关,向西挺进,兵叩咸阳。
另一方面,注重增强掩虚显实的听觉效果。唐太宗李世民在少年时,也曾用虚则实之计谋,吓退敌军。那是大业年间,隋炀帝率军与突厥作战失利,被困于雁门关外。炀帝命人将诏书系在木块上,投入汾水中,向下游郡县告急,命他们募兵援救他。当时年方16岁的李世民应募从军,在将军云定兴帐前供职。李世民了解到前方的敌情之后,建议云定兴采取掩虚显实的办法,夜晚将兵员分散,拉开数十里的行列,处处击鼓,让敌人听到鼓声,以为大批援兵迫近,这样,就可以不战自退。云定兴听从了李世民的意见,依计而行。突厥可汗果然中计,连忙撤去了包围隋炀帝的兵马。李世民初入军旅,便献出如此妙计,兵不血刃,吓退敌军,解除了隋炀帝的危急,由此,他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