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46.广固之战与威加于敌
(2014-12-04 06:06:18)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例摘读】
原文:燕大司马恪围段龛于广固,诸将请急攻之,恪曰:“用兵之势,有宜缓者,有宜急者,不可不察。若彼我势敌,外有强援,恐有复背之患,则攻之不可不急。若我强彼弱,无援于外,力足制之者,当羁縻守之,以待其毙;兵法十围五攻,正谓此也。龛兵尚众,未有离心。济南之战,非不锐也,但龛用之无术,以取败耳。今凭坚城,上下戮力,我尽锐攻之,计数日可拔,然杀吾士卒必多矣。自有事中原,兵不暂息,吾每念之,夜而忘寐,奈何轻用其死乎!要在取之,不必求功之速也!”诸将皆曰:“非所及也。”军中闻之,人人感悦。于是为高墙深堑以守之。齐人争运粮以馈燕军。……十一月,丙子,龛面缚出降,并执朱秃送蓟。恪抚安新民,悉定齐地。(《资治通鉴》第100卷)
译文:前燕大司马慕容恪在广固包围了段龛,众将领请求马上攻打,慕容恪说:“用兵的方法,有应该缓慢的时候,也有应该急速的时候,不能不审察。如果敌我力量相当,而敌人在外面有强大的援军,这时恐怕有腹背受敌的危险,那么打不能不急。如果我强敌弱,敌人在外面又无援军,我们的力量足够制服他的时候,就应该牵制并守住他,等待敌人坐以自毙。兵法中的十围五攻,正是说的这个方法。段龛兵力尚多,还没有出现离心倾向。济南之战时段龛的军队不是不精锐,只是因为他用兵无术,所以才自取失败。如今他凭借险阻坚守城池,上下齐心合力,我用全部精锐部队去攻打他,估计几天可以攻打下来,然而我们士兵的伤亡也一定很大。自从中原发生战争以来,士兵们连短暂的休整也没有。每想到此,我便夜不能寐,怎么能轻易使用让士兵送死的战术呢!重要的在于把城池攻下来,不必要求迅速成功!”各位将领都说:“这些不是我们所能想到的。”军中士兵听说后,人人心悦诚服。因此他们筑高墙挖深壕,用来坚守包围,齐地的人争先恐后运来粮食送给前燕的军队。……十一月,丙子(十四日),段龛将手反绑于身后出城投降,他和朱秃一起被送往蓟城。慕容恪抚安新近归附的民众,全部平定齐地。
公元356年,前燕大司马慕容恪在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包围了段龛。众将领请求马上攻打广固,慕容恪不是简单用命令式的办法说“不行”,而是针对敌情从读军事术上,与大家一起分析研究“可行不可行”,最后从中得出结论:“要在取之,不必求功之速也”。军中士兵听后,人人心悦诚服。并自觉地在那里,筑高墙、挖深壕,坚守包围。由于广固城内士兵情绪沮丧,没有战斗力,段龛只得绑身而降。
【兵法浅析】
广固之战,已经包围段龛,并使段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按速战速决常规,本来可以迅速攻打,可是慕容恪采用的是“宜缓”之策;按“十围五攻”法则,本来完全有能力攻下,可是慕容恪采用的是“羁縻守之”的策略。在慕容恪看来,即便自己的军力占优势,也不能随便动用武力攻城;最好还是威加于敌,在强大的围困中,让其不攻自破。慕容恪的策略果然起了作用,最后段龛不得不“面缚出降”。
慕容恪率军和平解决了广固问题,实际是“威加于敌”战法谋略的胜利。所谓“威加于敌”,就是军队的威力震慑于敌方。此谋略见诸于《孙子兵法·九地篇》:“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意思是,强大的军队攻伐敌国,可使其军来不及聚合,兵威加到敌人头上,别的敌人就不敢策应。
“威加于敌”,仍是属心理战范畴的一种谋略。实施这一谋略,必须以军事实力为基础。强调运用强大的军事实力对敌形成威慑作用。“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兵形象水,水本来是无形的,因方圆之器而赋予不同之形,因此具有其变动不居的性质,一旦积点滴之水,成千仞之溪,激发而下,则势如万马奔腾,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抵挡。所以,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的决策者指挥军队作战,除了在军事上争取主动外,当然也要设法从“不战”上置敌于绝境。
【读后随笔】
在未来战争中,实施“威加于敌”谋略,不能停留在古代的广固之战上,要以现代高技术战争为起点,有新的发展、新的创造。然而,一些基本的东西仍要坚持,这就是,加强军事实力建设,善于以实力优势对敌形成威慑,在包围、封锁敌人的过程中,打好攻心战,迫使敌人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俯首听命,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以现代海湾战争为例,探索未来的“威加于敌”,应注意这么几点:
一是打造显威实力。“威加于敌”说到底,要以军事实力作后盾。没有强大的实力,是不可能对敌构成威胁的。尤其是在武器装备上,应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显示武器装备的实力,来慑止对方军事行动的。他们把自己最新式、最昂贵、最有威力的武器运到波斯湾,其中包括F-117隐形战斗机,F-117“潜隐式”轰炸机,A-10反坦克飞机和FB-111强击机,B-52战略轰炸机,“阿帕奇”式反坦克直升机和用于攻击指挥中心和控制中心较有威力的“百舌鸟”式导弹。
二是形成高压态势。主要是依靠军事实力,封锁、包围敌军,一方面有效地阻止其它军事势力插手,控制战争的有限规模;另一方面孤立敌军,控制敌人的行动,把握主动权。美军采取“沙漠盾牌”行动后,迅速集结10多万精锐部队于海湾地区,加上占绝对优势的海、陆、空军力量形成巨大的综合作战能力,以泰山压顶之势对伊拉克实施军事封锁、经济制裁、外交孤立和心理恫吓,使伊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三是采取有限行动。美军仅以有限的兵力兵器,通过演习或有限的战争规模,造成对敌有效的军事压力、心理压力,把紧张气氛导向敌方,从而使敌方不敢贸然行动。美军在初步完成部署后,立即与沙特军队举行代号为“迅雷”的大规模两栖登陆演习,显示用武力夺回科威特的能力。之后的演习不断进行,既炫耀武力又达成真正行动的突然性;既保证战场直接军事目标的实现,更有效地达成政治、外交斗争的目的,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敲山震虎的作用。
实施“威加于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打心理战的过程。因此,施“威”者,一定要注意在“加于敌”上提高质量,强化效果。一要始终保持施“威”者旺盛的气势。古云:“胜在得威,败在失气。”一般地说,军事实力是威压对方的前提条件,但有实力没有气势,或者是这种气势不能持久,所产生的威力就会逐渐减退,乃至消失。这样,即便有了军事力量,但因为没有精神气势,最终会导致威不能加于敌。二要突破一点不断地分化敌人。智战与力战同理,要抓住要害与重心,从中突破一点而分化瓦解全局。如果不主动做工作,而是在那里坐等敌方内部分化,就难以收到迫敌屈从于我的效果。三要过细地做好争取民心的工作。将敌军团团围住,又实施了全面封锁,但还要了解包围圈中所夹杂的民众情绪。要把民众与敌人区分开来,做好争取民众的工作。如果把民心争取过来了,敌人就更加孤立了,就可以从根本上达到“威加于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