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43.涪县之战与知天知地
(2014-12-01 06:23:07)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例摘读】
原文:姜维列营守险,会攻之不能克,粮道险远,军食乏,欲引还。邓艾上言:“贼已摧折,宜遂乘之,若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出其不意,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遂自阴平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谷高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诸葛瞻督诸军拒艾,至涪,停住不进。尚书郎黄崇,权之子也,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豫未纳;崇再三言之,至于流涕,瞻不能从。艾遂长驱而前,攻破瞻前锋,瞻退住绵竹。艾以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琊王。”瞻怒,斩艾使,列陈以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引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斩瞻及黄崇。瞻子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使败国殄民,用生何为!”策马冒陈而死。(《资治通鉴》第78卷)
译文:姜维排列营垒据守险要之地,钟会进攻不能取胜,而且运粮道路既危险又遥远,想要领兵撤回。邓艾上书说:“敌兵已经受到摧折,应乘胜进军,如果从阴平出发由小路经过蜀汉的德阳亭奔赴涪县,此地在剑阁西一百里,离成都三百余里,在这里出奇兵冲击其腹心之地,那么剑阁的守军必然往回奔赴涪县,而钟会就可以两车并行着向前推进。如果剑阁的守军不往回撤,那么接应涪县的兵力就会很少了。”于是从阴平出发走了七百余里的无人之地,凿山开路,架桥建阁道,山高谷深,非常艰险,运来的粮食也将吃尽,濒临危险的绝境,邓艾用毡毯裹住自己,翻转着滚下山去,将士们也都攀缘着树木崖壁,鱼贯而进。邓艾首先到达江油,蜀国守将马邈投降。诸葛瞻率诸军抵御邓艾,到达涪县后,停住不进。尚书黄崇是黄权之子,他屡次劝说诸葛瞻应迅速前进占据险要,不让敌人进入平地,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黄崇再三劝说,甚至流着眼泪说,但诸葛瞻仍然不听。于是邓艾长驱直入,击败诸葛瞻的前锋,诸葛瞻退兵驻扎在绵竹。邓艾写信劝诱诸葛瞻说:“如果投降,必定表奏你为琅琊王。”诸葛瞻大怒,杀掉邓艾的使者,排列阵势以等待邓艾进攻。邓艾派他儿子惠唐亭侯邓忠攻其右翼,派司马师纂等人攻其左翼。邓忠与师纂战斗不利,都撤兵而还,说:“敌兵不可击破!”邓艾大怒,说:“存亡之别就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的。”怒叱邓忠、师纂等人,说再攻不破就要杀了他们。邓忠、师纂跑回来再战,大败敌兵,杀了诸葛瞻和黄崇。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叹息说:“我们父子受国家重恩,没有早点杀了黄皓,致使国败民亡,活着还有什么用!”于是骑马冲入敌阵而死。
公元263年,魏镇西将军邓艾为彻底灭蜀打开通路,冲击敌人的腹地涪县(今四川绵阳涪城),上书分析了敌情己情,分析了行军时速、地形地势以及气候变化等。之后,他率军艰难地行进七百余里,通过荒无人烟的山陵地带,凿山开路,攀崖过险,在粮草不济的情况下,迅速抵达江油(今四川江油北),迫使驻守在这里的蜀将缴械投降。然后又战胜了蜀将诸葛瞻。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作战计划。
【兵法浅析】
邓艾能够为最终灭蜀扫清障碍,与其说是知彼知己的结果,不如说是知天知地的胜利。邓艾带领部队行走七百余里的险地,如果不熟悉那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不要说战胜敌人,就是要通过那样的险境恐怕都是不可能的。正是他了解那里的地理环境及天候,才创造出了战胜艰险的人间奇迹。
“知天知地”一语,出自于《孙子兵法·地形篇》。原文是:“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译意是,真正懂得用兵的人,行动时不为现象迷惑,举措上变化无穷。所以说: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争取胜利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则胜利就有了完全的把握。
孙子这句话揭示了战争的一条普遍指导规律:天时和地形是用兵的重要条件,对天时地利的正确运用,与战争取胜紧密相联。战争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进行,受到气候、地形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欲想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从而战胜敌人,必须了解天地之间的自然情况及其变化。
【读后随笔】
“知天知地,胜乃不穷”的观点和邓艾指挥攻蜀作战的事实,从天、地、人、战的结合上告诉人们,必须了解天地之间的自然变化,必须把握战争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这是指挥作战所必备的条件。
长期以来,一些人对“知天知地”问题重视不够,是十分有害的。“知天知地”与“知彼知己”一样,都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前提。仔细回顾一下,迄今为止的现代战争,从未排斥过“知天知地”。
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虽然不是军事胜利者,但在“知天知地”上占了不少便宜,他们利用不良气候、山高密林、道路崎岖等自然条件进行伪装,使北约的卫星和飞机为找不到目标而犯愁,创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精确制导炸弹命中率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历史最低纪录。伊拉克战争开战以后,沙尘暴一度给美英联军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据报道,2003年3月24日夜巴格达以南地区的南风愈刮愈大,从而演变成沙尘暴,能见度降至500米以内,恶劣的天气使美军进发巴格达行动受阻。一些美军军官抱怨说:太糟糕了,“直升机今天难以飞行”。
未来战争也不会排斥“知天知地”。从发展的意义上讲,未来战争更加需要“知天知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战争的发展和发展的战争,与天时地利的联系愈来愈密切。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妨从“天”、“地”两方面作点分析。
所谓“天”,指的是天候季节。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作战行动。孙子就把“阴阳、寒暑、时制”作为影响战争胜负的要素之一。中外战史上有些著名的战争,其胜负就与天候季节相关。赤壁之战,吴蜀联军利用东南风,火烧战船,大破曹军;樊城之战,关羽利用天降大雨,水淹魏军,俘敌万人;郑成功利用大雾渡海,收复了台湾。德国进攻苏联,在莫斯科附近遇到零下30摄氏度严寒,由于缺乏过冬准备,人员冻伤达11万多,且油料冻结,装甲部队行动困难,极大地影响士气和战斗力。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由于武器装备技术复杂,天候季节对其影响更加突出。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对天气和气候的研究利用,正在准备制造各种“气象武器”,用于战场,投入战争。
所谓“地”,指的是地形地势。它对敌对双方的作战行动产生重要影响。从古代战争到现代战争;从单兵战斗到大兵团行动,无不受到地形的制约。研究利用地形地势,对于打赢战争有重要意义。孙子说:“地形者,兵之助也。”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地形对战争几乎始终有影响,“地形不发生影响的情况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不同的地形,对战争有不同的影响。在战史上,因“知地”而取胜的战例不在少数。楚汉成皋之战,刘邦利用荥阳、成皋有利地形,深沟高垒,持久防御,然后转入进攻,终于取得打败项羽的胜利。1991年2月24日凌晨美国发动了代号为“沙漠军刀”行动的地面战争,成功地利用沙漠作掩护,出其不意地从西线直插伊拉克南部地区,赢得了切断伊军退路的胜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研究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影响,利用某一环境改变技术达成一定的战术和战略目的,可能成为实现。所以,地理环境对未来战争的胜负仍将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