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军事031.濮阳之战与杂于利害

(2014-11-18 05:55:59)
标签:

军事

笔记

《资治通鉴》

【战例摘读】

原文: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间,操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及战,军败,布骑得操而不识,问曰:“曹操何在?”操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操而追黄马者。操突火而出,至营,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余日。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资治通鉴》第61卷)

译文:濮阳县的大姓田氏为吕布实行反间计,假意做曹操的内应。曹操得以进入濮阳城后,纵火焚烧所经过的东门,表示自己不再退回。及至与吕布交战,曹军大败,吕布部下的骑士捉到曹操而不认识,问道:“曹操在哪里?”曹操说:“骑黄马逃走的那人,就是曹操。”吕布的骑士就放开曹操,而去追那骑黄马的人。曹操从大火中突围而出,回到营中,亲自慰问军士,命令军中赶快制作攻城用的器械。随即进军,再次攻击濮阳。他与吕布相持一百余天,发生蝗灾,百姓饥馑,吕布的存粮也已吃尽,两军各自撤退。

公元194年,曹操中了吕布的反间计,误入濮阳城(今河南濮阳境),他企图闯出城门,却被吕布部下捉住。由于大家都不认识曹操,有人问:“曹操在哪里?”曹操说:“骑黄马逃走的人即是。”吕布的骑士便放开曹操,而去追赶骑黄马的人。曹操趁机突围而逃回了自己的营中。

【兵法浅析】

曹操在濮阳之战中,险些丢了性命。由于他看到自己处于有害境地,于是急中生智,采用了嫁祸于人的应变术,才得以摆脱害局。嫁祸于人,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祸患推给别人,而自己则乘机避免了祸患。在军事谋略上,属于“杂于利害”。

《孙子兵法·九变篇》:“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这就是说,聪明的将帅遇到情况之后,考虑问题必须兼顾利、害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防止不利,把事情办好;在有害的情况下想到有利,设法化解祸患。

战场上的一举一动,莫不与利害息息相关,平时要想到利害,战时才有办法处置利害,尤其是紧急关头,才有可能“急”出高招。曹操不愧是一个善待利害关系的军事专家,当他面临险境时,立刻由“害”想到了“利”,以嫁祸于人的办法,使自己化“害”为“利”、化险为夷。

“杂于利害”,是军事指挥者必须分析、权衡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是利与害的统一体,必须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军事上的“杂于利害”,就是在有利条件下,要看到不利因素;在不利情况下,要善于发现有利因素,防止考虑问题时出现片面性。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利与害的互变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

【读后随笔】

在濮阳之战中,曹操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坑害别人,趋利于已,得以逃生。运用此种应变术,似乎有不人道之嫌。其实,从“杂于利害”的军事意义上说,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因为战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的拼杀,指挥员考虑问题总要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当祸害降临在面前的时候,不可能发扬“风格”,把祸留给自己,理所当然地要想办法转移祸害。应该说,“杂于利害”、嫁祸于人,没有什么不光彩的,而往往在军事斗争中经常出现、反复运用。

在未来战争中,当祸害降临之时,能否及时化解,仍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时期的战争,不论它怎么发展变化,都会存在着害与利两大要素。按照辩证法的要求,军事指挥者在任何时候都要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善于化害为利。在高技术条件下作战,其双方也都是千方百计地把“利”留给自己,将“害”转嫁于对方的。谁要是幻想因为科技进步了,所以敌手就会在战场上放弃自己的利益,把祸害留给自己,那将要犯极大的错误。战争指挥员必须认真对待和处理利与害的关系,不能不知利,不知利就不能利用它;不能不知害,不知害就不能预防它。知利知害,才能趋利避害。

趋利避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一般地说,祸害危机的出现,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对于那些具有必然性的祸害危机,要想化解它,就更不容易,绝非像曹操挥之而去那样简单,往往要付出很大代价才有可能实现。历史上有许多谋略之士,在选择除害策略上就费尽了艰辛,有时因此而处于无所适从状态。《战国策·秦策》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三国攻秦,入函谷。秦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对曰:‘割河东,大费也;免于国患,大利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池而问焉?’王召公子池而问焉,对曰:‘讲亦悔,不讲亦悔。’王曰:‘何也?’对曰:‘王割河东而讲,三国虽去,王必曰:惜矣!三国且去,吾特以三城从之。此讲之悔也。王不讲,三国入函谷,咸阳必危,王又曰:惜也!吾爱三城而不讲。此又不讲之悔也。’王曰:‘钧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寡人决讲矣。’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兵乃退。”要三国退兵必割三城,不割三城则咸阳危,这就是秦王迟疑不决、左右为难、不好选择之根本所在。它说明,在化解祸害危机中不付出代价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高技术条件下,对战争中的利与害判断,尤其是对化解有害现象,更要下功夫、想高招。

未来战争中的化害为利,要力求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及时有效地选择“可解”的措施和办法。迟疑不决,患得患失,就会坐失良机,使本来“可解”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相反,有了“可解”的办法,一些原本容易产生危机的问题,却能得到较好的化解。在我解放战争的平津战役中,当时孤立于华北的傅作义举棋不定,会出现几种可能:或者率部接受和谈,或者海运南逃,或者与我军决一死战。我军指挥员细致地分析了当时形势,及时采取措施,多方派人做争取工作,很快化解了战争危机,使傅作义接受和平谈判,实现了和平解放北平的目的。未来战争中要很好地吸取这些历史经验,做好趋利避害、化害为利的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