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22.先零之战与以静待哗
(2014-11-10 06:43:40)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例摘读】
原文:充国乃引兵至先零在所。虏久屯聚,懈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诸校皆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降及斩首五百余人。虏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两。兵至罕地,令军毋燔聚落,刍牧田中。罕羌闻之,喜曰:“汉果不击我矣!”毫靡忘使人来言:“愿得还复故地。”充国以闻,未报。靡忘来自归,充国赐饮食,遣还谕种人。护军以下皆争之曰:“此反虏,不可擅遣!”充国曰:“诸君但欲便文自营,非为公家忠计也!”语未卒,玺书报,令靡忘以赎论。后罕竟不烦兵而下。(《资治通鉴》第26卷)
译文:赵充国率兵进抵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到,慌忙抛弃车马辎重,企图渡湟水撤退,道路狭窄,赵充国率军缓缓进逼。有人对赵充国说:“要取得战果,推进速度不宜迟缓。”赵充国说:“走投无路的敌兵,不可逼迫太急。缓慢追击,他们只顾逃跑;逼迫太急,则回头死战。”各位军校都说:“有理。”羌人掉入水中淹死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所杀达五百余人,汉军缴获马、牛、羊万余头,车四千余辆。汉军行至罕地,赵充国下令不得焚烧羌人的村落,不得在羌人耕地上牧马。羌人听说后,高兴地说:“汉军果然不打我们!”其首领靡忘派人前来对赵充国说:“希望能让我们回到原业的地方。”赵充国奏闻朝廷,尚未得到回音。靡忘亲自前来归降,赵充国赐其饮食,派他回去告诉本部羌族人。护军以下将领都说:“靡忘是国家叛逆,不能随便放走!”赵充国说:“你们都只是为了自己方便,并非为国家着想!”话音未落,盖有皇帝印玺的文书来到,命靡忘将功赎罪。后羌人终于未用兵而平定。
公元前61年,西汉军事谋略家赵充国率兵到达先零(羌族地区)后,羌兵弃重车,欲渡湟水撤退。在军事占优势的情况下,有人主张快速追击羌兵,而赵充国则主张采取缓慢进逼、冷静观察的谋略。并要求汉军行至村落不准焚烧房屋,不得损坏耕地,羌人听后,感到高兴,其部落首领前来归降。这样一来,未费一兵一卒,便平定了羌人部族。
【兵法浅析】
赵充国在先零地区与羌人作战,采用的是以静待哗谋略。当羌兵看到西汉军到达先零时,吓得弃车重而逃。在这种有利于汉军的形势面前,是追还不追?赵充国认为“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因而以缓待急、以静待哗,打了一场未动刀枪、避免流血的胜仗,收服了羌人部族。
“以静待哗”,见诸于《孙子兵法·军争篇》:“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意思是,以自己的镇静来应付对手的不安,这是掌握和运用军队心理的方法。
“以静待哗”,是军事心理学在战场上的运用。“治心”即掌握军心。行军打仗,首先是要治理好自己,无论进攻还是防御,都要沉着冷静,有条不紊,泰然待敌。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的从容来对付敌人的不安。“以静待哗”,既是一种心态,又是一种力量。这种心态与力量,展示在敌人面前,自然会产生震慑作用,可以形成一种无形的战斗力。
【读后随笔】
赵充国在与先零地区的羌军作战中,以“以静待哗”之策,获得了平定西羌的成功。据史料记载,赵充国是西汉著名的军事谋略家,一生沉稳持重,谋虑深远,屡建战功。他这次统兵进攻先零时,虽然已是76岁高龄了,但仍然是以“静”制敌,打了一次胜仗,为他结束军旅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以“静”制胜的军事财富。
沉着冷静,也是未来战争指挥者必备的条件。两军交战既是实力的较量,也是沉着冷静的抗衡。在实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要沉着冷静地应战;在实力占优势的情况下,也要沉着冷静对待战争。一般地说,劣势重守,比较容易冷静;而强势讲攻时,却往往容易头脑发热,不注意冷静观察和思考问题。须知,劣势与优势,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换。头脑冷静的劣势方,很可能转化为强势;情绪浮躁的优势拥有者,很容易转化为劣势。看来,沉着冷静,既是军事指挥者的一种人品修养的重要内容,又是战场上的一种优劣胜负的变换因素。
以静待哗,是勇者的心态。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也就是说,在事变突然降临时,总是不惊慌失措,对于无故而来的侮辱,也不会大发脾气。对于这种处惊不变、镇定自重的人和事,是大勇的体现。公元317年,起义军杜曾威名大振,晋元帝派豫章太守周访率军征讨。当时,起义军锐气正盛,所向披糜。周访接受任务后,为安军心,于阵后射雉,以示闲暇,一副胸有成竹、临危不乱的样子;战争临近时,周访选精骑800名,自行酒饮之,并命令他们不得妄动;当起义军进到离营区30步时,周访才亲自鸣鼓,将士腾跃迎战。杜曾被这突然的行动吓昏了头,军众大溃,周访乘机挥戈而进,杜曾等人败走武当。被称之为周访“静中之勇”战胜了杜曾。
以静待哗,是智者的行为。以自己的沉着冷静来对付对手的浮躁不安,是一种高明的谋略行为。公元383年,前秦王符坚领90万大军进攻东晋时,东晋宰相谢安仍从容出游,照常会见亲朋好友,并命谢玄与他下棋。但谢安在平静的思考和观察之中,了解到秦军上下离心,将士厌战。于是,果断地调兵遣将,大败秦军。唐代诗人李白写诗赞道:“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笑谈静胡沙。”
相反,以哗待敌者,看似“勇敢”,实则心浮气躁、缺少智谋,到头来落入败局。公元617年,虎牙将宋老生领精兵2万固守霍邑城,完全可以抵御唐军的进攻。可是,在唐军的挑逗下,宋老生难以控制怒火,引兵2万出城交战,结果是愤怒轻躁,导致大败。这就是典型的以哗待哗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