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19.下邑之战与守所不攻
(2014-11-07 06:02:36)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例摘读】
原文: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吴攻梁急,梁数使使条侯求救,条侯不许;又使使诉条侯于上。上使告条侯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兵出淮泗口,绝吴、楚兵后,塞其饷道。梁使中大夫韩安国及楚相张尚弟羽为将军;羽力战,安国持重,乃得颇败吴兵。吴兵欲西,梁守城,不敢西;即走条侯军,会下邑,欲战。条侯坚壁不肯战;吴粮绝卒饥,数挑战,终不出。条侯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士卒多饥死叛散,乃引而去。二月,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夜亡走;楚王戊自杀。(《资治通鉴》第16卷)
译文:太尉周亚夫领兵向东北方向挺进,到达昌邑。吴军猛烈进攻梁国都城,形势危急,梁王多次派使者向条侯周亚夫求救,周亚夫不答应。梁王又派使臣向景帝告状,说周亚夫见死不救。景帝派使臣命周亚夫援救梁国,周亚夫不执行皇帝诏令,仍坚守营垒,不派军队出战;周亚夫却命令弓高侯韩颓当等人率领轻绮兵,奔袭潍泗口,断绝吴、楚军队的后路,堵塞吴、楚的粮道。梁国派中大夫韩安国及楚国丞相张尚的弟弟张羽为统兵将军;张羽作战勇猛,韩安国指挥持重,才得以几次打败吴兵。吴国军队想向西进兵,但有梁国据城死守,不敢越过梁向西进;因此,吴军急行军前来与条侯周亚夫的军队决战,两军在下邑相遇,吴军急于求战。条侯坚守壁垒不肯交战;吴军粮道断绝,士卒饥饿,多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应战。周亚夫的军营中,夜间突然惊乱,内部互相攻击,甚至闹到了周亚夫的大帐附近,周亚夫冷静地在睡榻上高卧不起,过了一会儿,就平静了。吴军向汉军营垒的东南角调集军队,周亚夫却命令营中加强对西北方向的防御,不久,吴、楚的精兵果然突袭汉营西北,因汉军早有防备,不能攻入。吴、楚军队中,有许多士卒饿死或者背叛离散,吴王就领兵撤退了。二月,周亚夫派出精锐部队追击,大败吴、楚军队。吴王刘濞丢下他的军队,与几千名精壮卫士亲兵一起,连夜逃跑了;楚王刘戊自杀。
公元前154年,汉将周亚夫在平灭吴楚七国之乱的作战中,当他进军到下邑(今安徽砀山)后,就采取了按兵不动的策略,等待时机破敌。外界干扰,他不动;内部惊慌,他不乱;吴楚联军展开强大攻势,他沉着指挥,顶住第一波;敌人装作猛攻汉军的东南角的样子,他及时识破,下令继续严守西北方向。不久,吴楚军队果然向西北发起进攻,被有准备的汉军所阻止。最后,抓住敌人撤退的弱点,将吴楚军队打得大败。
【兵法浅析】
这个战例中的汉将周亚夫显然是采取“守所不攻”战法。他的部队到了下邑后,不管敌军如何挑动,“终不出”,守得住。当敌方在进攻中以假乱真时,周亚夫及时识破,并将敌方要攻的方向当成防守的重点,使这里成了无法攻破之处。正由于周亚夫判断正确,指挥得当,防守严密,不仅使敌军屡攻不下,反而将敌军拖垮,为后来汉军大举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守所不攻”,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意思是,防守而必然能巩固,是因为扼守在敌人无法攻破之处。
“守所不攻”,就是在防守作战中做到不被敌人攻破。这里的“不攻”,不是指敌人不来进攻,而是泛指己方在防守中能保持坚实而有利的地位。相反,己方“不攻”之处,往往是敌方必攻方向。因此,古代作战中的善守者,对于必守之地总是力求做到“不攻”,从而达到“守而必固”的目的。
【读后随笔】
下邑之战,可谓典型的守战。它“守所不攻”的魅力,不只是留在过去,同样会感染未来。“守其所不攻”如同“攻其所不守”一样,是军事领域相对的两种战法。不管时代怎样发展变化,它们都将相对相依而伴。人们常说要筑起强大而坚固的空中防线,消灭一切来犯之敌,保卫祖国的领空安全,实际上是要求做到“守所不攻”。“守所不攻”的主体在“守”,效应是“不攻”,为“不攻”而守,是守的全部意义所在。
下邑之战的未来欣赏价值,在于“守”与“不攻”的和谐统一。首先,守的决心“不攻”。象汉将周亚夫那样,不论外面出了什么事,也不论内部有何反映,守的决心不变。即便是皇帝老子说了话,也不改变守的初衷。其次,守的第一波“不攻”。要不怕饥饿、不怕疲劳、不怕辱骂,全力顶住敌进攻的第一个浪头。第三,守的重点“不攻”。防御的重点已经确立,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不易随便改变。周亚夫把防御的重点放在西北方向,不论敌人如何引诱,都不改变这个重点。第四,抓住战机,转守为攻。也就是说,利用我有利时机,尽快由“守所不攻”向“攻所不守”转化,组织反击,夺取这一战役的全胜。
上述四条,是下邑之战中成功防守的主要经验。这四条,虽然对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作战未必管用,但给人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防守作战,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最为忌讳的是:指挥者无自己主见,常常是朝令夕改;无取胜信心,常常害怕敌人第一波进攻;无防御重点,常常是哪里出漏洞到哪里堵;无积极防守之意,能攻的也不攻。
在现代战争中,由于守与攻的力量相差悬殊,在强大的进攻力量面前,要做到“守所不攻”是一件很难的事,甚至说是根本不可能的。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的第一天,多国部队对伊出动飞机2000多架次,发射118枚巡航导弹,投掷1.8万吨炸弹,打击了60多个军事目标,伊军虽然组织了两次反击,但由于过于简单草率,所以收效甚微,以后加之信心不足,几乎处于完全被动挨打状态。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发动的空袭远远超过了第一次海湾战争,但伊军没有把大兵团和坦克、压制火炮等重兵器露在开阔地上,没有轻易调动大兵团,采取定点防御、分散防御的办法,抗击美英联军。尽管是这样,伊军不但没有“守所不攻”,而且是很快地全线崩溃。
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未来战争中,要想做到“守所不攻”,关键在于解决“不对称”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不能很快地彻底解决,但至少可以尽快地相对缩小差距。这就要求暂处劣势地位的一方,从现在做起,奋起直追,加强武器装备建设,强化军事训练,提高人员素质,创造战场环境,培育新的战斗力,切实活化抵御能力,切实增强生存能力,切实提高再生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未来防御作战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