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军事009.灭楚之战与知彼知己
(2014-10-28 06:01:19)
标签:
军事笔记《资治通鉴》 |
【战例摘读】
原文:王贲伐楚,取十馀城。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响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怛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资治通鉴》第7卷)
译文:秦将王贲进攻楚国。攻陷十多座城。秦王赢政询问将军李信说:“我想要夺取楚国,根据你的推测,需要出动多少人的军队才够?”李信说:“不过用二十万人。”秦王赢政又询问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的大军不可。”秦王说:“王将军已经老了,怎么如此胆怯啊!”便派李信、蒙恬率领二十万人进攻楚国。王翦于是称病辞职,返回故乡频阳。秦将李信进攻平舆县,蒙恬攻击寝县,大败楚军。李信再攻鄢郢,攻克了该城。于是率军西进,到城父与蒙恬的队伍会合。楚军趁机尾随在后,三天三夜不停宿休息,反击中大败李信的军队,攻入秦军的两个营垒,斩杀了七个都尉;李信残部逃奔回秦国。秦王赢政闻讯,暴跳如雷,亲自前往频阳向王翦道歉说:“我没有采用将军你的计策,而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将军你虽然患病,但难道你忍心抛下我不管吗?!”王翦仍推辞道:“我实在病得不能领兵打仗了。”秦王赢政说:“好啦,不要再这么说了!”王翦说:“如果不得已一定用我的话,非用六十万人的军队不可!”秦王赢政答道:“就听从你将军的主张行事吧。”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征伐楚国。秦王亲自送行到霸上,王翦请求秦王赏赐他相当多的良田美宅。秦王说:“你就出发吧,为什么还要担心日后贫穷呀!”王翦说:“身为大王您的将领,虽立下了战功,但最终仍不能被封侯,所以趁着大王现在正看重我,请求赏赐田宅好为子孙留下产业啊。”秦王听后大笑不止。王翦率军开拔,抵达武关,又陆续派遣五位使者向秦王请求赏赐良田。有人说:“将军你向秦王求讨东西已是太过分了吧!”王翦答道:“不是这样。大王心性粗暴而多猜忌,如今将国中的武装士兵调拔一空专门托付我指挥,我若不多借求赏赐田宅为子孙谋立产业表示坚决为大王效力,大王反倒要无缘故地对我有所怀疑了啊。”
公元前226年的灭楚之战,是秦灭六国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秦王赢政亲自主持制定灭楚计划,年轻将军李信与老将军王翦展开了一场争论。其焦点集中在:灭楚所需要的兵力是二十万还是六十万?李信认为不超过二十万,王翦则非要六十万不可。秦王启用李信,吃了败仗。尔后,还是请求王翦老将出马,他统领六十万兵马,夺得了胜利。
【兵法浅析】
秦在灭楚的军事行动之前,李信与王翦两位将军,围绕需要兵力二十万还是六十万而展开争论。表面看只是简单数字之争,实则是个“知彼知己”的问题。李信领兵二十万敢在敌人的本土上作战,过于轻视敌人,过高估计自己,是不知彼、也不知己的表现,尽管他开始打了一些胜仗,但后来对他不利,很快就节节败退,最终残败而归。无奈之下,秦王还是让王翦出征。王翦自信地领兵六十万攻征楚国,并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因而对他作战十分有利,很快赢得了全线的胜利。应当说,王翦的胜利,就是“知彼知己”的结果。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意思是,既了解对方又了解自己,每战都不会存在失败的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则有时胜利有时失败;既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失败的危险。“知彼知己”是《孙子兵法》中最根本的也是最脍炙人口的谋略,通过知晓己方与敌方的各种条件,从而采取有利于己方的作战措施,而对己方的不利则采取补救办法,可以使战争对己方有利。
“知彼知己”,是揭示作战主体的兵法。它强调在“彼已”问题上,“知”的极端重要性,双知,“不殆”;偏知,“或殆”;不知,“必殆”。无论是大战还是小战都是如此。事实表明,任何一个战争指导的胜利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行动中找到“知彼知己”的经验;同样任何一个战争指导的失败者,又都可以从自己的行动中找到“知彼知己”的教训。
【读后随笔】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自从孙武提出以后,成为军事上的一句名言。王翦破楚之战再一次证明“知彼知己”的重要性。不过,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战争样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知彼知己”战法的运用,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而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审视,以与时俱进的头脑来重思。这样做,有助于增强打赢未来战争的自觉性。
从战争主体的变化,重思“知彼知己”。“彼己”问题,是一个战争的主体问题。20世纪前期,战争的主体是国家。随着国际组织和跨国集团的大量出现,国家在国际间交往中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以国家为标志的战争主体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是构成单一的双边对抗的战争主体明显减少,而构成系统的多国“联盟”的战争主体明显增多。与此同时,还出现一些非国家的“战争公司”。因而,“彼己”概念,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概念;了解“彼己”问题,也不应该完全停留在原来的意义上。否则,就会出现“不知彼不知己”的现象,带来“每战必殆”的后果。
从战争手段的变化,重思“知彼知己”。“知彼知己”,原本就包含着了解、掌握战争手段以及作战中使用的武器装备。由于过去的作战手段简单,武器装备也不复杂,了解掌握不存在大的问题。就是上世纪所发生的大部分战争,主要是使用坦克、军舰、飞机等机械化作战平台,提供“硬摧毁”来达成战争目的。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软杀伤”武器,包括发声、发光和化学类武器走上了战场,使战争手段从“硬摧毁”进入了“软杀伤”。这一变化,向“知彼知己”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不尽快去了解、熟悉这些武器装备的性能、特点,就会吃大亏。中东战争时期,由于以色列开始不熟悉苏联新制造的SA-6防空导弹,两天内竟被它击落60多架飞机;后来掌握了其性能,便在6分钟内,将对方的19个发射阵地全部摧毁,自己却无一损失。
从战争时空的变化,重思“知彼知己”。“知彼知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过去说,你今天了解了战场情况,不等于明天也了解了情况,是以天来计算。可现在不同了,常常以分秒来推算,对人说:你现在掌握了情况,不等于一分钟以后也掌握情况。在高技术条件下,而今的作战时间大为缩短,其空间由平面向立体多维发展。因此,既要解决一个不间断地“知彼知己”问题,又要解决一个从多角度、多层面的“知彼知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