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政工·方法篇14—17

(2014-09-28 14:41:08)
标签:

笔记

政工

14天心人志

原文:上观天心,下察人志,足以知事之得失。

译文:上观天心,下察民意,便足以明白事情的得失了。

叙事:公元89年,汉和帝刚刚继位,便由窦宪统兵出征讨伐匈奴。当时,朝廷一些大臣反对出兵。要不要劳师远行?司徒袁安、司空任隗认为要保持清醒头脑,从物力、财力以及百姓呼声上看问题、想问题,都不应该远行。于是说了上面这句话。

品读随笔:得失之道——观天察人

“上观天心,下察人志”,说的是考虑问题、作出决策,既要看客观要求,又要看民众意愿。上不符“天心”下不合“民意”的事不能办,也办不好。

“天地交,而后能成化育之功;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治”。可见,历代有所作为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把“上观天心,下察人志”作为治国从业的根本途径。今天,与时俱进、执政为民,也可以从“上观天心,下察人志”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

其实,任何人要想办成什么事,都有一个“上观天心,下察人志”的问题。假如你想过得开心一些,假如我想过得充实一些,假如他想过得有所作为一些,等等。这些“假如”要得以实现,就应该掌握“天心”,熟悉“人志”,跳出主观的“小天地”,投入到社会的怀抱中,走入光明的人群里,只有在那里才有可能寻找到快乐,获得智慧和力量。否则,脱离客观实际,脱离人民群众,那将会一无所得,一事无成。

 

15访之从之

原文:王者当尽礼而致之,屈己以访之,克己以从之,然后能利泽施于四表,功烈格于上下。

译文:圣明的君王竭尽礼节,将隐居的人才征聘到手,就应当降低自己的身份,向隐士请教;克制自己的看法,听从隐士的意见。然后,才能使恩泽普施于四方,功业留传千古。

叙事:对于隐居为民的人才,如何请出来、为我所用?司马光针对汉顺帝永建年间的种种做法,发表了长篇评论。其中有上面这句话。

品读随笔:求师之道——屈己克己

“屈已以访之,克已以从之”这句话,是针对朝廷征聘避世隐士而说的。屈己,降低自己的身价;克己,控制自己的看法。引伸开来,指的是当权者要眼睛向下:一要放下架子,向他人请教;二要克制己见,倾听他人意见。

能不能做到“访之从之”,关键在能不能“屈已克已”。也就是说,能不能做到拜他人为师,关键在于能否放下架子,真心倾听别人的意见。一个爱摆官架子、自恃高明的人,不可能与他人交流真情,更不可能从群众中汲取营养。

历史上大凡真正的名人能人、英雄豪杰,从不自以为是,总是以谦虚好学为荣,自觉地拜他人为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中记载,一次,孔子向老子求教,老子对孔子说:“好的商人积贮很多,却好像没有什么,君子有高尚的道德,看起来好像愚笨的人。”孔子听后大有感悟,以后常常勉励他的学生要以愚笨为可贵的品质,不以炫耀自己为美德。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这是一句并不陌生的语录。常听不感到有什么,细悟却深知理在其中。放下身架,到群众中去,你会发现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和力量,他们是真正的老师,自己的确幼稚可笑。

 

16纲目之间

原文: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

译文:万目不张,就要拉住它的纲绳;裘毛不整,就要抖动它的衣领。

叙事:公元237年,魏明帝对华而不实之风很反感,下诏让百官讨论刹住这股歪风,从哪里入手呢?司隶校尉崔林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从大臣尽职抓起,便有上面那句话。

品读随笔:张目之道——举其一纲

“万目不张,举其纲”,目:网眼;纲:网上的大绳。鱼网的网眼张不开,就要拉住网上的总绳。比喻要把任何工作带动起来,就应该抓住工作的主要环节。“举纲张目”既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工作方法。在实践中,能自觉地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抓工作,自然会大大增进效果。

“上下刮起华而不实之风,主要问题在朝廷大臣,大臣如果能尽职尽责,做百官的榜样,问题就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是崔林看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办法,实际上是“举纲张目”的办法。崔林是三国时期魏明帝的司隶校尉,他从朝廷的实际出发,提出抓大臣“任其职”这个主要环节,来带动不实之风的好转,不能不说是当时的高明之举。

关于举纲张目的问题,历来受到关注,多有相类似的言论。《尚书·盘庚上》中说:“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意思是,象鱼网附在牵网的大绳上,便有条理而不紊乱。东汉郑玄在《诗谱序》中说:“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意思是,提起网纲,许多网眼就会张开;了解把握主要的,其余的也就容易明白。隋朝王通在《中说》中说:“举一纲,万目张;弛一机,万事隳。”意思是,提起一条网绳,所有的网眼就张开了;放松一个时机,一切事情就会都坏了。

举纲张目,较为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发展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是决定和影响该事物发展的矛盾。捉住了主要矛盾,就能较好地推动和促进事物的发展。在工作中也是这样,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这里所说的抓主要矛盾带动其它矛盾的解决,就是“万目不张,举其纲”的方法。

 

17执要委务

原文:圣王之化,执要于己,委务于下,非恶劳而好逸,诚以政体宜然也。

译文:圣明的君王实行教化,要自己掌握住根本,把事务委托给手下人去办理,这并不是好逸恶劳,实在是由于国家的体制适宜如此。

叙事:公元289年,淮南相刘颂上疏晋武帝,劝谏武帝不要陷入琐碎的事务之中。其中有以上一句话。

品读随笔:统御之道——抓大放小

“执要于己,委务于下”,乃千古经验之谈。它揭示出一种组织群体活动的领导方法。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的领导者都注意运用这一方法,在大事上不含糊,在小事上不计较,把“执要”与“委务”结合起来,导演出多姿多彩的活剧,创造出令人敬佩的奇迹。

关于“执要于己”的问题。放弃“执要”就是放弃领导。这是“执要”重要性所在。何为“要”?“要”,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东西,而必须以客观实际为依托,来加以分辨。一是在局部与全局的关联中比较,凡带全局性的为“要”;二是在眼前与长远的互动中比较,凡带长远性的为“要”;三是在少数人与多数人的联系中比较,凡带群众性的为“要”。也就是说,凡是涉及全局、长远、群众利益的事,必须紧紧抓住不放。

关于“委务于下”的问题。不懂得“委务”就是不懂得领导。这里,说的是“委务”的必要性所在。任何领导者都不可能包揽一切,什么事都由自己亲手去做。如若形成这种现象,一切事情都在等、靠、拖之中,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委务于下”的方式很多,有直接委务与间接委务、部分委务与完全委务、临时委务与长期委务等。在委务的过程中,要有必要的反馈和检查,但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及时的指导帮助。

“执要于己,委务于下”,不仅是一种好方法,而且是一种理智和大度。《庄子·齐物论》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理智大度者总是广博豁达,爱耍小聪明的人常常斤斤计较;追求大理的人总有烈火一般的气势,拘泥小理的人常常是喋喋不休。高明的领导者、管理者,在自己的岗位上潇洒自如地工作,是因为理智和大度,使他们专注于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主要方向,不拘泥于琐碎事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