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政工·方法篇6—9
(2014-09-26 17:11:17)
标签:
股票 |
6.汲黯放权
原文: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译文:东海太守濮阳县人汲黯担任主爵都尉。……他在东海郡守任期内,整肃官吏,治理百姓,喜好清静无为,谨慎地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放手任用,他只布置和检查主要政务,不苛求细微末节。汲黯多病,躺在内室中不出门;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百姓交口称赞汲黯。武帝听说,把他召为主爵都尉,地位与九卿相同。他处理政务,强调以清静无为为本,倡导遵守根本的制度,不拘泥法令条文。
叙事:公元前135年,汲黯在东海任太守,由于他采用的清静无为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政绩。汲黯(?—前112),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武帝时,任东海太守,继为主爵都尉。好黄老之术,常直言切谏,并反对武帝反击匈奴贵族的战争。后出为淮阳太守,在任十年死。
品读随笔:放权之道——清静无为
汲黯做官没有什么超常的才能,只是一些质朴管用的办法。他在东海任太守,不到两年时间,使“东海大治”,百姓交口称赞。其做法是,“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整肃官吏,治理百姓,喜好清静无为,谨慎选择郡丞和各曹掾史,然后让大家放手去干,他只布置检查主要政务,不苛求细微末节。
“清静无为”,是汲黯的为官之道,也是东海大治的奥妙所在。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为官者,总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尽管很辛苦、很忙乎,但就是难以开创局面。其原因可能有多种,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清静无为”感悟不深不真,沉浸在繁琐的、有害的形式主义之中。
做官先做人,做人要讲人格,应该耿耿忠心,但不阿谀奉承;应该严格要求部属,但自己必须清正廉洁。做官先得法,得法要懂清静,不可大事小事都抓在自己手里,善于抓大放小,忙里偷闲。这就叫做以静制动,“治务在无为”。
7.制事于心
原文:心非事也,而制事必由于心,然不可谓心为无也;匠非器也,而制器必须于匠,然不可谓匠非有也。
译文:思想不是事物,但控制事物必须通过人的思想,不能说思想不存在;工匠不是器具,但制作器具必须通过工匠,不能说工匠是不存在的。
叙事:晋惠帝时期,尚书仆射裴危著有名作《崇有论》。上面那段话,即是出自此书。
品读随笔:处事之道——见人见心
有形的东西,看得见,无疑认为是存在的;而无形的东西,隐藏深,则以为是不存在的。这是人们在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古云:“无形者,物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反经》第6页)无形的东西往往主宰着有形之物;看不到边的东西往往是事物的本质。道理浅显而深刻。不论是有形者,还是无形者,都是客观存在的,并相互联系。
一般说来,人的外在活动,是有形的;内在活动,则是无形的。但这二者相互制约,密不可分。外在活动,是内心活动的反映;内心活动常常支配着外在活动。
因此,思想工作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透过有形去把握无形,见事见人见思想。
8.郭泰识才
原文:巨鹿孟敏,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泰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泰以为有分决,与之言,知其德性,因劝令游学,遂之当世。
译文:巨鹿人氏孟敏,寄居在太原郡,肩上扛的瓦罐掉在地上,他一眼都不看,径直离去。郭泰见此情景,问他为什么这样,孟敏回答说:“瓦罐已经破碎,再看它有什么益处!”郭泰认为,他有分辨和决断能力,于是和他交谈,了解他的天赋和秉性,因而劝他外出求学,孟敏后来就闻名当世。
叙事:郭泰是东汉灵帝时期的名士首领之一,字林宗,太原介休(今属山西)人。他勤奋好学,广博通达,一生隐居民间,从社会基层去发现和引荐人才,孟敏就是其中一个。
品读随笔:识才之道——细心察能
识别人才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细心察能不失管用之举。历史上的郭泰,从“堕甑不顾”的细微动作中,看到了人的“决断”能力。据记载,太原人孟敏出行,不慎失手打碎自己的瓦甑。然而,他对破碎的瓦甑不屑一顾,径直前行。在孟敏看来,“甑已破矣,视之何益!”郭泰从此人此事中,看到了孟敏“有分辨和决断”能力。于是,为之“张扬于世,卒显其能”。孟敏果然事业有成、官至太守。同时,还凭借自己的决断能力,为民开渠溉田获得成功,深受黎民百姓的爱戴。
今日的领导者、管理者,更应该以细致的作风,从细微之处去发现人的潜力和优势,并积极创造一种好的条件和环境,让更多有个性、有能力的人,走上大有作为之路。
细心察能的识才之道,给人以启示:贵在细,难亦在细。
9.良工用木
原文:夫圣人之官人,犹由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译文:英明的人选才用官,就好比木匠选用木材,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所以一根可以合抱的优质木材,有了几尺朽烂之处,高明的木匠是不会扔掉的。现在国君您在战国纷争之世,要收罗英武人才,却因两个鸡蛋而舍弃一员大将,这话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
叙事:公元前377年,孔伋(子思)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领兵出战。因为苟变不守纪律吃了人家两个鸡蛋,所以国君不想用他。这时,孔伋向国君讲述了上面这段用人的话。国君听后,得以采纳。
品读随笔:用人之道——取长弃短
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的用人者,无不在长短上做文章、在取弃上下功夫。孔伋就是这样。他提出“取其所长,弃其所短”的方法,可谓颇有见地的用人之道。
人都有其长,也有其短。长与短,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可以认识。关键问题,是用人者要承认它、把握它、运用好。苟变曾经吃了人家两个鸡蛋,这是一个不该发生的过错,也暴露其短处所在,但他有统军之才能,打仗之本领,用人者不应该以“能”掩“过”,也不应该以“过”否“能”。正确的作法是,象木匠选材那样,不以“尺朽”弃“杞梓”。
有其长,也有其短,是人群中的潜能所在。世上芸芸众生,如同一棵树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几乎没有两个人的才能是相同的,或长于此,或短于彼。把握这一特点,“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便可把各方面人才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