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鉴系列笔记一:读政工·方法篇1—5
(2014-09-25 15:43:10)
标签:
文化 |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一个讲究方法的问题。方法好,则有好效果;不讲究方法,则无收获。方法犹如过河之船、登楼之梯。你要过河、登高吗?《资治通鉴》中有些方法值得一读,或许那里就有你所需要的“船”和“梯”。
1.投鼠忌器
原文: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
译文:俗话说:“欲投鼠而忌器。”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老鼠靠近器物,人们怕砸坏器物都不敢扔东西打它,更何况那些接近皇帝的亲贵大臣呢!
叙事:公元前174年,太傅贾谊上书汉文帝刘恒。用这段话,建议文帝对君主身边的亲贵大臣不施加刑法,犯了罪不得公开处置,有了过错不直接点出,可谓是刑不上大夫。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
品读随笔:斗争之道——分清好坏
政治工作一条重要原则,是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但这种斗争,要分清是非,不应伤害好人。“欲投鼠而忌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旧时,以鼠比臣、以器喻君,凡在皇帝身边的亲贵大臣,犯了罪行不得公开惩罚,有了过错不得直接点出。这样就把这句俗话打上了浓厚的封建印记,歪曲了本来含义,应该摒弃。
今天,我们以鼠比坏,以器喻好,当坏东西与好东西交织在一起时,“投鼠而忌器”是完全必要的。在纷纭复杂的情况下,要分清好与坏,讲究斗争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既不允许借口保护好东西,而放弃对坏东西的斗争;也不允许强调同坏东西斗争,而不去保护好东西。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斗坏就不要顾好”。表面上很原则、很革命,实际上很片面、很有害。讲斗争应该注意保护好人好事,政治工作切忌形而上学。
2.果多伤根
原文: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
译文:树上的果实太多,会压折枝干,枝干折断会损伤树根。
叙事:公元前266年,范睢建议秦王削弱和限制亲贵大臣的封地和权力,并以果多伤根的道理,说明封地过多会威胁国家,亲贵大臣过于尊显会使君主卑微。秦王被说服,采纳了这一建议。
品读随笔:解惑之道——摆事明理
范睢是个什么人,且不考究。但他以果、枝、根相联的道理,说服了秦王,可算是历史上高明的“思想工作者”。
从生活中选取事例。果树是为人熟知的,运用这一事例来做说服工作,既简单平常,又鲜活亲切。
从事例中引发道理。果树最明显的特征,是果、枝、根。按一般思维方式,果树结的果实越多越好,而范睢则想到另一面,果多了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带来伤根的不良后果。这个道理,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一经点破,又容易被人接受。
从道理中化解问题。说道理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果多伤根的道理,与封地过多会威胁国家这个问题,非常贴切。在这里,接受了道理,其实也是化解了问题。
3.先礼后法
原文: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以为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
译文:常人的智力,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故,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故。礼的作用可以在将要发生事故之前给以制止,法的作用可以在事故发生之后进行惩罚。所以法的作用很明显,而礼的作用却令人难以察觉。
叙事:公元前174年,太傅贾谊上书汉文帝,用这一观点,说明礼和法的作用,建议文帝用礼和法的作用制止事故和犯罪。
品读随笔:预防之道——疏堵结合
预防责任事故和行为犯罪,是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古人提出“先礼后法”的治理方法,值得探讨。
礼与法的运用,实际上是疏与堵的实施。在事故发生之前,据礼而疏;在事故发生之后,依法而堵,都是必要的, 但疏和堵不能绝对分割。“前疏”,应以疏为主,把工作做在前头,但也要加强管理和制约,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增强“防患于未然”的自觉性。“后堵”,应以惩治为重点,严格按规定办事,但也要加强教育疏导,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增强“吃一堑,长一智”的自觉性。
总之,“前疏后堵”、疏堵结合,是预防责任事故的有效做法。
4.采葑采菲
原文: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
译文:《诗经》上说:“采集蔓菁采集土瓜,根好根坏不要管它。”孟尝君的做法就具有这种兼容并蓄的雅度。
叙事: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可称得上是一个虚心接受意见的人。在他看来,只要是指出自己过失者,即便动机不纯,甚至别有用心的,也予以采纳。因此,司马光用了《诗经》上的一语,对这种做法大加赞赏。
品读随笔:取舍之道——无以下体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出自于《诗经·邶风·谷风》。葑菲,即蔓菁和土瓜;下体,即指根部。两者部分可食,部分不好吃。诗意谓,采集者不因为其有不好吃部分而连可食部分也不要了。换言之,采集者要采集可食部分,不应该计较不好吃部分。这里,用来赞赏虚心接受可用意见的人的做法,是准确而得体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者对待他人的意见,总习惯翻历史、看来头、查动机。即使人家的意见正确、可行,也会因为或历史不好、或来头不大、或动机不纯,而予以排斥,甚至上挂下联、无限推断,把好意见、好主意当成了坏意见、馊主意。这样的领导、这样的做法,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的古训是相悖的。这不只是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反映出了世界观上的问题。从有利于工作出发,转变观念,实事求是,多一点公心,多一些包容,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只要人家说得有益,就应该吸纳,不应该计较其它。
应该说,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取舍的问题。所谓取舍,就是人们在改造活动中,取其所需,弃其所不需。正确的取舍,通常是建立在客观、辩证的基础之上,该取则取,该舍则舍。诸如:用人,要取其长而舍其短;决策,要取其优而舍其劣;办事,要取其利而舍其弊等等。这样的一些取舍,用“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来形容,不是也颇为贴切吗?
5.居富达穷贫
原文: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译文:在平时看他所亲近的人,有钱时看他所交往的人,显达时看他所推举的人,失意时看他所不做的事,贫困时看他所不取的是什么。从这五个方面观察就足以判断他们的优劣了,何必要我参与研究呢!
叙事:公元前403年,魏文侯想从魏成、翟璜二人中选一人担任国相,一时拿不定主意,便问李克怎么办,于是李克讲了上面“五视”。魏文侯按“五视”去做,果然判断出最为理想的人选是魏成。李克,魏国人,战国初年的政治家,子夏弟子,一说李克和李悝是一人,“克”与“悝”声近通用。他曾为魏文侯建议“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修明法制,深得魏文侯赏识。
品读随笔:择人之道——五视以定
李克从“居”、“富”、“达”、“穷”、“贫”五个视点察人,颇有见地。据记载,魏文侯按照李克“五视”的要求,挑选了魏成为国相。魏成任国相后,确实很称职,魏国的改革与建设均有新进步。后人评述说,魏国一度富国强兵,魏成功不可没。
以“五视”看人选人,实际上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时段看人选人。看人首先要看平时,这是考察人的基础。任何人都在一定社会中生活,脱离实际、主观想象,很难掌握一个人的真实情况,还容易将人看偏、看错。任何人又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变化的,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中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富与穷、达与贫,往往最能考验一个人。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只能享受不能艰苦,不愿意到困苦的地方去工作;只能上不能下,即便平职调动也要“骂娘”。如果对这些情况全然不了解,何谈看准人、选好人呢?当然,真正做到以“五视”去衡量人,还要出以公心。以私情看人,凭金钱用人,“五视”就成了一句空话。因为一旦私情、金钱遮住了眼睛,那么良心、正气就会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