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年心理儿童心理育儿家教 |
分类: 心灵驿站 |
什么是《弟子规》?
《弟子规》适合各种年龄的人读诵,已被国内外许多幼儿园、小学列为课程之一,并把书中的内容逐一落实到生活中。孩子们身上的恶习逐渐减少,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渐养成,许多孩子把《弟子规》里的教诲落实到生活中之后,心性也变得敦厚善良了。
《弟子规》由“孝”“悌”“谨”“信”“爱”“亲仁”“学习”等部分组成。从文章的结构不难看出,我们的先人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把子女的德行看得很重要,而把学习置于最后,学习是你有能力之后再去做的事情,正如总叙所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自学文”。
因此,《弟子规》是一部关于如何做人道理和规范的一部经典。
为何要学《弟子规》?
《弟子规》第一篇是“入则孝”,接着是“出则弟(通‘悌’)”……而最后才是“余力学文”,这样的排序与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的排序恰恰相反。现在很多家长在与子女沟通的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学习”“分数”。孩子学习好,那么“一号百好”;孩子学习不好,那么就“一坏百坏”,是一个“垃圾”。而孩子其他的生活技能在家长看来并非是重要的。但是,当我们把祖先留下的千年精髓抛弃后的几十年中,关于孩子的社会问题日渐突出。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何在呢?
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从“孝”的字面结构可以看出“孝”是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古时,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了血脉和家训。而现在,子女承传了血脉,但是没有了家训,没有了长幼有序。
一次在餐厅,看到一家祖孙三代一起用餐,有没有人叫“开饭”,有。那是谁?谁最先动筷子?孩子!吃饭过程中,谁在忙着夹菜到其他人的碗中?长辈们。因为他们担心孩子们够不到菜盘子,他们牵挂着孩子要把饭吃好。而谁在挑剔对菜进行挑剔?孩子们……
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我不由地想起了《天堂与地狱》的故事。看到长辈们的帮着夹菜的动作,我想到了天堂的饭桌,而看到孩子们自顾自的吃着,还不时的对饭菜进行评论,我想到了地狱的餐厅。
如果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观念中不合理的地方,那么等着长辈们相继到了天堂之后,留给后代的就是一片狼藉的地狱。因此,我认为我们的家长和孩子有必要学习《子弟规》,并把《弟子规》真真切切地落实到生活之中,为的是留住天堂的和谐。
《弟子规》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弟子规》字数不多,但却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家长都会说这么一句话“现代的孩子太聪明了!”接着有人还会说“我们说的话,孩子从来不听!我们没有教导好他的能力啦……”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小涛今年八岁,上小学一年级。是家、学校里出名的淘气鬼。上课不用心,家长、老师用了无数方法也难以让他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然而,在学了《弟子规》之后,有一次他在传统文化教育课不专心,传统教育的老师找他谈话。
“小涛,《弟子规》里说读书应该怎么读?”
小涛想了想,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老师:“那么刚才上课的时候,你有没有做到呢?”
小涛听老师这么一说,立即意识到自己不良的行为,“老师,下一节课我会做到的。”
小涛在接下来的课程里,小涛不专心的次数在逐渐减少。
在课间休息,我看到一个孩子在摘花。我走过去,我对他讲,我说花也是有生命的,你把它摘下来,没有多久她就会蔫了。在《弟子规》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孩子听了之后立即说:“还有一个大哥哥比我摘的多。”
我说:“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见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孩子听我这么说,低下了头,不再说什么了。看到孩子的举动,我接着说“请你背一下‘过能改’的下一句”,孩子立即接上“‘归于无’,老师,对不起!我错了。”
……
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发生在传统文化教育班中,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教育的义务工作者,我看到了孩子在把弟子规落实到生活中之后,发生了改变。我自己也在用弟子规这一面镜子,照出自己在日常中有欠缺的地方,并且发现不良习惯在我的生活中在一点点减少,我的改变得到了家人的称赞。
学习《弟子规》一定要把它落实到生活之中,如果仅仅是作为一门兴趣课培养的话,结果如《弟子规》所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因此,当家长在把孩子送入读经办的时候,家长也需要去学习,帮助孩子把所学到的规矩一点一点的落实到生活之中,而不是脱离实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