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前479)周朝时鲁国人。
有一天,鲁国的乐师襄子来拜访空子,孔子和他谈起了音乐。襄子善于弹琴,孔子想请他指导自己弹琴,襄子答应了。于是襄子就教孔子一支曲子,孔子很认真地学习。十天以后,襄子爵的孔子弹得不错了,就对他说:“这支曲子你已经弹得很好了,再学一支吧!”“不!”孔子诚恳地说:“我刚会弹,对旋律还不熟悉,让我再练几天吧。”说着,孔子又专心致志地练了起来。
几天后,襄子又说:“你对这支曲子的旋律已经很熟了,可以学别的曲子了。”孔子仍然不同意,说道:“虽然旋律弹熟了,但我还不太清楚这支曲子的意思,让我再琢磨几天吧。”这样,孔子又练了起来。过了几天,襄子又催孔子学习新的曲子。孔子说:“我现在知道这支曲子的意思,但我还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再给我几天时间,让我想想好吗?”襄子被孔子认真学习的态度感动了,就不再勉强他。有过了几天,孔子兴奋地跑到襄子那里,告诉他:“这支曲子的意思很深,作曲的人一定有远大的理想,除了周文王还能是谁呢?”襄子惊叹道:“你说得一点儿不错,我学这首曲子的时候,我的老师好像说过,这首曲子是周文王作的,叫《文王操》。”
孔子学弹一首曲子要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去领悟曲子背后的含义。
我有的时候只懂皮毛就觉得自己是多么了不起。因此失去了很多……
看了这个故事之后,我开始对目前所学的知识反复看,细细体会其文字背后的含义,还真发现了很多我以前忽视了的细节。而且有一些我不是很明白的地方,通过反复看,也明白了一些意思。
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