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心闲下来。在教授某境外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的过程中,接触当地的中医业态,尤其能感受到中国的中医氛围是中医能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而政策的扶持也将会是未来中国中医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1 中医于现代社会之尴尬与突破
我们都知道,中医是历经两千多年的医学,它在现代人的眼里当然是古朴—古老—不先进—落后,当思想激进者认为其落后时,就会有取消它的声音。所以,才有民国时期老中医的抗争,建国后中医政策的动摇,以及衡阳会议、中医现代化等等。但有信的是,在经历几次三番的质疑——甄别(研究)后,我们的中医政策基调没有变。可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中医政策肯定是最好的,始终为世界传统医学所羡慕。因此,也成为中国医疗卫生的一大特色。
那么,中医能在现代社会存有一席之地是因为什么呢?或许以下这些原因是很重要的,一是中医植根于中国文化太深,而它的疗效并没有因为它的古老而固步自封;二是中医的理论虽然古朴,但它并不有悖于现代科学;三是中医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它的理论和效验始终没有落后。四是中医的医德融入民风,它始终得到民众的信任与保护。
如果以上四条中的哪一条失去了,或许中医都会在这个尴尬的时代消亡。那么,它突破的动力来自哪里?还是来自民众的需求,来自理论的包容和不断创新,来自于它的大胆实践以及对实践的检验与应用,还来自文化的认同与弘扬。回顾几千年中医走过的路,中医的突破是显而易见的,它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能力是很强大的,所以,它可以生存下来,并应该继续生存、发展下去。
2 生不逢时,还是生得其时
记得我好像写过1篇博客讲中医的逆境与顺境,因为,中医的几千年的发展当然面临逆境与顺境,当然它发展的快慢、大小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不太应该过多地谈“生不逢时,还是生得其时”,因为我们都知道有时逆境反而能促进事物的成长、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现代研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可以说总的政策环境很好,但也有一些医院挂着中医牌子(我们其实真不想担心里面的和尚不念中医的经),但在经济利益等因素的驱使下或许有些会异化,会失去中医的根和中医生存的土壤。
每当想到这些,我都想唤回张仲景济世救人的精神,以及明清医家敢于突破创新的勇气,因为他们都是在那个生不逢时的时代谱写了生得其时的宏伟篇章。中医就是这么继承发扬下来的,也必将这样继续生存下去,如果有一天它真的不存在了,那应该是以一种更新的方式存在,但它的理论精神、济世理念不会泯灭。
3 平等相待是尊重
社会能对中医平等相待是对中医的尊重,同时也给予了中医一个很大的舞台,让中医有持续发展动力,但很多国外的中医一直在苦苦争取平等相待,而不具备环境氛围。这就提醒我们,对中医的政策不要时常动摇,该给的不只是延续,而且应该给足。
平等相待最好的例证是“西学中,中学西”,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且我们曾经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不少成果。那么,我们为何不胸怀宽广一点,精力到位一点,把中医、西医面临的问题都解决好。这样做需要政策引导,需要措施到位,包括医保的慢病医保、社区医疗,以及如何对待西学中、中学西人员等等,甚至包括越来越迫切的养老医疗保健问题等。
其实中医于当今社会有很多优势,也有很多值得进一步发挥和突破的领域,在制定政策时我们应该着眼于中医将大有作为,会不断发展,会在现代社会自我完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