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校招生应逐步改变统一划线、唯一录取的模式

(2011-08-06 11:09:31)
标签:

高考改革

录取

大学教育

人才选拔

教育

    据报导“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调查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据北大招生办信息,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学生中,只有10人没有任何加分,其余60人则通过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保送的途径迈入北大。他们绝大多数出自超级中学。超级中学是各省重点中学的升级版,它们大多位于省会城市,拥有丰厚的教育经费与政策支持,每年几乎垄断了其所在省份北大清华的名额。绝大多数的普通高中与县城高中,被远远甩在了后面。这就是本博之前所说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的扭曲。

此外,自主招生也同样落入以分数论英雄,以难题设门槛的应试教育的俗套,考题涉及面广,往往是城市孩子才可能接触到的事物,艺术加分、体育特长生等鲜少来自农村。

以上事实是对高考公平性的拷问,而这只是统一划线、唯一录取的弊病之一,因为看似公平的录取线,实际是很多农村、偏远山区,或远离优质教育资源者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的乌托邦。另一方面,在统一划线的录取模式下,很多学生并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去选择学校,而是按分数选学校,每年有很多学生很不情愿地走进大学,他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调整心态,去适应所学的专业,因此,毕业就改行也就不奇怪了。

再则,成绩好(分数高)的学生未必都适合读顶尖的大学(当然这个顶尖在中国是需要打引号的),而成绩看似一般的学生或许更是可造之才。这里就有一个评价和甄别人才的理论、方法问题,这方面我们现在还很少研究,而实际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大学来做,大学发现人才比按部就班地培养人才,对社会的贡献更大。这方面国外的大学做得很不错,值得学习、借鉴。

一个学生1年内可以高考多次(这种想法在国内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赞同),选自己满意的成绩,申请自己愿意去读的大学,然后,很多大学根据成绩、学校班级排名、历年各科考试成绩、获奖、自我推荐等,衡量学生的潜质,然后做出录取的决定。但一个学生同时收到几所大学录取信后,还可以进一步斟酌,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就读,这是国外大学的基本做法。尽管它里面会有很多偶然性,机遇或不讲道理,但它还是比统一划线、唯一录取更人性化一些。此外,他们操纵录取的人员大多是学校的教授、专家,他们把甄别人才的重任交给专家、教授,也比我们招生办的工作人员要更对学生负责一些吧。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事在中国很难操作,一方面是考生数量巨大,另一方面是地方分散,各地的教育基础及设施等都参差不齐,怕给考生增加负担,怕给学校增加负担等等。但如果不试图去改变的话,或许会贻误很多学生的未来,也很难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