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执业医师临床技能考试7月初进行,看了很多学生,以及已经工作的一些医务人员都来考试,一些现象简单分析(主要是第3站的考试),供未考,而即将或将来考试的同学借鉴。
复习了就不一样:其实考试的题库并不大,虽然有几十套题,但很多题目是重复的,只是不同的组合。问诊题不容易答全,说明很多同学还是写病历时未能认真思考、领会,可能有的同学还是以前我曾经说过的复制病历,不看病人就写好病历等,这样,考试时当然就会有遗漏,有遗漏就不能拿满分。针灸治疗题大多不难,也有很多满分的。中、西诊断也不算难,很多症状、体征都和教科书一样,所以回答的诊断结论也必须是教科书的术语,满分、零分都有,无中医辨证或不准确都是要扣分的。西医诊断、治疗题,有的有些偏,但也有的很简单,所以也是满分、零分都有,零分的还不少。从大家回答的情况看,零分除了积累不够外,更多是复习不够,准备不充分,如有的同学实习基本都在一个科里,或对某个科特别感兴趣而投入很多精力,这样备考复习就少了,他们专的能力可能很强,但知识不够全面,遇到偏题就只有自认倒霉了。相反有些中专毕业或其他,他们复习得很全面,结果还都能答上十之八、九。这一现象在某院04七年制里暴露的最明显,相信他们应该都学得不错,但没好好复习,结果就丢分了。
大学教给学生的应该更多是自信心:临床答辩虽然不是直接面对病人,但应该把它当临床的实际问题来看,来分析、认识,这就需要摆正医生的位置,参加考试的每个人都是医生,需要有医生的果敢、自信和缜密,当然,要做到这些需要丰富的知识和不断历练。但作为医生,自信和表达自我意见是必须的,因为将来工作了不一定都有上级医生在把关、指导,而考试的目的也是看独立分析病情的能力。然而,在考试中见到的情况却非如此,有的同学很怯场,说话声很小,完全不在医生的状态,或许在实习中也是很依赖上级医生的那种。都说北大的学生有自我精神,那我们的学生似乎有崇拜权威的精神,他们少了点自信、见解,不敢表达。
做个医生不容易:执业考试是成为医生的开始,但应试环境里的执业考试也未必都能考出真水平、真能力,现在职业教育(医学教育就是职业教育)高产的情况下,医生的质量如何保证,还真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个不合格的医生有可能是一个隐形的杀手,希望医学教育也不要速度太快,规模太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