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五味——答qikid1988(一)

(2009-04-27 00:15:17)
标签:

黄帝内经

五味

医学思想

读经典

气味合和

健康

关于《黄帝内经太素》调食篇中的问题:

老师,你好,我在看书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想向你请教一下。 2 肝病者,宜食麻、麦、犬肉、李、韭。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脾病者,宜食粳米、牛肉、枣、葵。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肾病者,宜食大豆、黄黍、猪肉、栗、藿。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饭、牛肉、枣,皆甘。心色赤,宜食酸。麻、犬肉、李,皆酸。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皆苦。肾色黑,宜食辛。后一条,杨上善太素注“肝者,木也,甘者,土也。宜食甘者,木克于土,以所克资肝也。心者,火也。酸者,木也。木生心也,以资子也。(后面的基本相同,都是差不多这样用相生相克来解释)问(1)后一条为什么有些用相克,有些又用相生来解释的? 问(2)这两条条文到底有什么联系?是不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食用之所宜,如果是,那这两个角度分别是什么;如果不是,那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说法?

关于《黄帝内经太素》调食篇中的问题。()

还有一点,前一条不够字数发完。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碱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 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 问(3)五味补五藏,但却对筋、血、气、骨、肉产生各种不利影响?那如果用五味补五藏的理论去帮助机体恢复,是不是会对筋、血、气、骨、肉造成损害?这里应该怎样去理解?

 

解答:(供参考)以上两个问题均出自《黄帝内经太素·调食》,原文如下:

调食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皆辛”,见《灵枢》卷八第五十六《五味篇》,又见《甲乙经》卷六第九,惟编次前后稍异。自“肝色青”至“五味所宜”,见《素问》卷七第二十二《脏气法时论》。自“黄帝问少俞曰”至“走肉矣”,见《灵枢》卷九第六十三《五味论》。自“五味”至末,见《灵枢》卷十二第七十八《九针论》,又见《素问》卷七第二十三《宣明五气篇》。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

    谷气津液,味有五种,各入其五脏,别之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于胃。

    胃受水谷,变化以滋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其气,故曰皆禀①也。

    平按:《甲乙经》“伯高曰”作“岐伯对曰”;无“水谷”二字。“禀”下,《灵枢》有“气”字。

    ①“禀”,萧本作“秉”,今据仁和寺本改。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五味所喜,谓津液变为五味,则五性有殊,性有五行,故各喜走同性之脏。

    平按:《甲乙经》自“谷味酸”以下至“走肾”,文法与此不同,而义意相类。

    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水谷化为津液,清气犹如雾露,名营卫,行脉内外,无所滞碍,故曰大通。其沉浊者,名为糟粕。泌别汁入于膀胱,故曰以次传下也。粕,颇洛反。

    平按:《甲乙经》“谷气”下有“营卫俱行”四字;“糟粕”上无“化”字。

    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

    因前营卫大通之言,故问营卫所行。

    平按:《甲乙经》“之行”作“俱行”。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既五脏,别出两行于营卫之道。

    精微,津液也。津液资五脏已,卫气出胃上口,营气出于中焦之后,故曰两行道也。

    平按:“既”《灵枢》、《甲乙经》均作“溉”。“行”上,《甲乙经》有“焦”字。

    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咙,故呼则出,吸则入。

    搏,谤各反,聚也。谷化为气,计有四道:精微营卫,以为二道;化为糟粕及浊气并尿,其与精下传,复为一道;搏而不行,积于胸中,名气海,以为呼吸,复为一道,合为四道也。

    平按:《甲乙经》“命曰”作“名曰”。《灵枢》“咙”作“咽”。

    天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天之精气,则气海中气也。气海之中,谷之精气,随呼吸出入也。人之呼也,谷之精气三分出已,及其吸也,一分还入,即须资食,充其肠胃之虚,以接不还之气。若半日不食,则肠胃渐虚,谷气衰也。一日不食,肠胃大虚,谷气少也。七日不食,肠胃虚竭,谷气皆尽,遂命终也。

    平按:“天之精气”《灵枢》、《甲乙经》作“天地之精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