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w690/3dbf7d50gx6C0APk0554b&690
《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寒来”,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从农业角度看,更有“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的秋收景象。
“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秋乏每天可多睡1小时。睡眠对于养生来讲确实有很多的好处,总结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消除疲劳;二、保护大脑;三、增强免疫;四、促进发育;五、利于美容。
处暑时节由热转凉,预防秋燥尤为重要。预防秋燥的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适应秋季收敛之性,下面功法助您平静度过多事之秋。
处暑七月中坐功
http://s15/mw690/3dbf7d50gx6C0AWFMw65e&690
每日凌晨三至七点时,正坐,身体向左右扭动并转头,同时双手一手以拳背部捶背,另一手握拳于前方振胸。各五至七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人丹田九次。
可治:风湿留滞、肩背胸痛、脊椎上臂疼痛、胁、腿、膝部经络至小腿脚踝及各处关节疼痛、胸闷咳、气短、胸背脊椎上臂积滞等疾病。
在农历七月的日子里以脾胃病居多。而脾喜燥恶湿,若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早秋脾伤于湿,可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复发种下病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因此,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
处暑以后,大家可能逐步开始有“秋乏”的感觉,预防“秋乏”也有方法:一是睡眠充足;二是饮食清淡;三是加强锻炼;四是室内养植物。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
中华中医药科普分会委员
原创博文转载请与本人联系
微博:@营养师王星
QQ:910564976 手机:1391025206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