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立秋养生

(2013-08-09 22:56:43)
标签:

健康

http://s10/mw690/3dbf7d50gx6BJ8bPSSRf9&690

    秋是肃杀的季节,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祖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也素有“秋老虎”之称。立秋三候为:“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http://s6/mw690/3dbf7d50gx6BJ8B7Ia1f5&690
   

    立秋时节人体疾病在经络方面的表现多以足少阳胆经为主。主要病症有往来寒热,口苦,善太息,胸胁痛,偏头痛,目锐眦痛,缺盆痛,瘰疠,疟疾,股膝、小腿外侧及第四足趾等处疼痛等。可通过坐功进行缓解。

 

立秋七月节坐功    

http://s13/mw690/3dbf7d50gx6BJ8gWDVi6c&690



方法:每日凌晨三至七点时,正坐、双手按地,蜷缩身体,屏住呼吸,用手支撑身体离开地面,约七至八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人丹田九次。    

可治:补虚益损,去腰肾积气,口苦,常叹息,心胁痛不敢翻身,面色灰暗、皮肝枯黄、外翻足、头痛、下颌痛、眼眶干痛、坐骨肿痛,腋下浮肿,多汗畏寒等症。 

    

    在饮食方面,《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立秋以后,许多地方都有“贴秋膘”的习俗,但如果刚立秋就忙着进补,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生出诸多弊端。秋季进补之前重要的是先调理脾胃,调理脾胃须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其次,调理脾胃还要因人而异。

http://s3/mw690/3dbf7d50gx6BJ8pdITU22&690

具体而言,以下三类人要格外注意: 

第一,脾虚患者。脾虚的人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进补前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二,胃火旺盛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这类朋友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第三,老年人及儿童。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中药调理。   除了阳虚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附片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 

    立秋后,要注意以下几点生活习惯:1、食物滋阴防干燥,预防“燥热病”秋天时令主气——燥 2、改变饮食习惯注意脾胃保养3、昼夜温差大易得感冒起居适宜防感冒。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

中华中医药科普分会委员

原创博文转载请与本人联系

微博:@营养师王星

QQ:910564976 手机:1391025206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