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既有贬义也有褒义,“每况愈下”原为“每下愈况”(同前)
(2020-03-11 04:16:35)
标签:
沆瀣一气每况愈下 |
分类: 教育励志 |
57.“沆瀣一气”既有贬义也有褒义
“沆瀣一气”现在用来形容臭味相投的人纠结在一起。其实这个词语原本还有“彼此契合,意气相投”的褒义。
语出《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这里的沆,是指白色的雾霭;瀣,指的是夜间的水气。到了唐代,有个名叫崔沆的官员主持科举考试,录取了一个名叫崔瀣的举子。于是人们打趣为“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后来“沆瀣一气”才逐渐成为贬义词。
58.“每况愈下”原为“每下愈况”
“每况愈下”是大家都熟悉的词语,形容事态越来越糟糕,越差劲。其实原本为“每下愈况”。
语出《庄子·知北游》“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况。”意思是说管理市场的正获(官名)问监市(市场管理员)如何判断猪的肥瘦。监市回答:“多踩几次猪的腿脚下部就能准确判断。因为如果腿脚下部都很肥了,整口猪一定是很肥的。”这里的“每”是反复的意思,“况”是明显的意思。因此“每下愈况”是反复多次了解某一事物,情况自明的意思。
到了宋代,演化出、为“每况愈下”,见洪迈的《容斋随笔》“人人自以为君平,家家自以为季主,每况愈下。”意思是“人人自以为是,家家自以为贵,情况越来越糟糕。”与“每下愈况”相比,“每况愈下”的意思全变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