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简化为“腊”引歧义(同前)
(2019-12-24 05:31:47)
标签:
臘腊歧义 |
分类: 传统文化 |
进入臘月,大年将至。“臘”和“腊”这两个字频繁使用。有区别吗?
《现代汉语词典》把“臘”列为“腊”的异体字,都读La(辣),举出的用法有“腊月”、“腊八”、“腊肉,即冬天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肉”等等。同时又列出“腊”的又一种读法Xi(西),举出的用法是“干肉”。这样在“腊肉”的解释上就自相矛盾,逻辑关系不清。(《现汉》第6版被诟病的问题很多)
《古代汉语词典》也把“臘”列为“腊”的异体字,都读La(辣),用法多了“古代年终总祭百神”一项。同时也列出又一种读法Xi(西),释义也是“干肉”。
看来“臘”和“腊”完全可以互相代替。但是对于“干肉”,乃至一切“腊味”究竟该读La(辣)还是Xi(西)呢?还得往前捯,看看古代这两字有无区别。
《康熙字典》解释“臘”,读作La(辣),意思是“臘月祭祀先祖”,后来与“蜡祭百神(蜡,指年终祭祀,在此读作炸。《现代汉语词典》对此解释对了)”混合,专指臘月的年终祭祀,并无其他意思,并不包括“干肉”“腊味”。臘月,就是因为农历第十二个月有年终的各种祭祀活动而得名。
《康熙字典》解释“腊”,读作Xi(西),意思是干肉,包括臘月制作的在内,并无祭祀的意思。因此,古代的“臘”与“腊”是严格区分的,“臘月”“臘八粥”“腊肉”“腊味”才是正写,字、意都清清楚楚。
问题出在哪了?1956年发布的《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总表)》中把“臘”简化为“腊”,至今“臘”“腊”混用,但是人们完全把应该读Xi(西)的情形忘在一边,出现了“辣肉”声一片。可见,汉字的简化不是没有问题。繁体字的恢复也不是无事生非。值得重视。现在读音已不好区分,建议在涉及农历第十二个月及有关活动时,用“臘”而不用“腊”。
有关轶事: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去了台湾。女儿梁文茜留在大陆。两岸“三通”后,女儿给父亲写信。父亲原信退回,上批“尽是简体字,看不懂,请用繁体字再写来。”(见叶永烈《历史的绝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