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后护—钟鼓楼
(2019-11-27 05:09:30)
标签:
中轴线钟鼓楼 |
分类: 历史遗迹 |
钟楼原为木结构,失火焚毁,乾隆时重建为砖石结构。高47.9米。原挂一口铁钟(现藏于大钟寺),明永乐时改挂铜钟,钟高5.55米,底径3.4米,顶径2.52米,重约63吨,是我国现存最大最重的报时铜钟。
鼓楼,几次遭雷击被毁,现存为明末重修。木结构,高46.7米。内原有象征廿四节气的群鼓二十四面和主鼓一面,后仅存主鼓,高2.22米,直径1.4米,腰径1.71米,鼓面上有八国联军留下的刀痕。现重制更鼓二十五面。
清乾隆以后,钟鼓楼于夜间报更两次,第一次定更(晚7时)和第二次亮鼓(0时)。届时两名更夫分别登上钟鼓楼,用手提灯对照一下,叫“对灯儿”。然后先击鼓、后撞钟。打鼓和撞钟都是先慢十八下,再稍快十八下,最后快十八下,一共一百零八下,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在定更和亮鼓之间,每一小时还要撞钟一下。
前一篇:中轴线上第一桥—万宁桥
后一篇:北京中轴线的北延南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