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粮北运”成历史,“北粮南运”多含义。
(2019-09-04 04:04:37)
标签:
北粮南运南粮北运 |
分类: 地理地震 |
“南粮北运”在我国延续了很长时期。从唐代到清代,每年都要依靠漕运从南方向北方运送大量粮食。1949年以后,由于定都北京和东北地区、京津地区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南粮北运”依然继续。这里的“南”主要指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两广等地区,“北”则包括华北和东北地区。
从20世纪80年代起,南方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很快,导致耕地减少的速度也很快。至2008年,北方粮食生产已全面超越南方,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79%和53.44%,南方粮食面积与产量占全国的份额则减至45.21%和45.66%。
1990年—2010年,中国国内粮食供求的新格局已大体形成:供给有余的主要是东北地区和冀鲁豫地区,供给不足的主要有东南地区(福建、广东、海南、江苏、上海、浙江)、京津地区、西南地区(广西、贵州、四川、云南、重庆)和青藏地区。因此东北地区、冀鲁豫地区在全国粮食安全保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南地区、京津地区则相反,供求失衡日益严重,自给能力不断下降。这种分化最终导致了“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的转变,并且在进一步增强。这里的“北”和“南”有两种含义:对于京津地区,“北”指东北地区;对于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北”指东北地区和冀鲁豫地区。对于东北地区,“南”指京津地区、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对于冀鲁豫地区,“南”指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