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续,三返特斯格(2018暑期内蒙古行之九)

标签:
哲里木舍伯吐特斯格 |
分类: 旅游各地 |
当年,农民居住的是土坯屋或“干打垒”,能够在山墙基础和屋檐用几层砖头称为“穿鞋戴帽”的,只有极少数稍富裕人家。吃的是高粱、小米、玉米,大米、白面通年不见。蔬菜也是罕见,基本上是一年到头靠腌菜和葱蘸大酱。饮水是大口井浅层潜水,地面污水、牲畜粪尿常流入井中。烧的是柴火、牛粪,冬季把柴灰余火放在铁盆里取暖,屋里烟熏火燎。运输靠几辆大车,人行靠骑驴。因此队里养马、牛,农民家里养羊、猪、鸡,许多还是散养。因此村里遍地粪便,污水横流。村里和各村之间都是土路,一遇大雨,泥泞不堪。(请参阅我2009年的博文)
近年,内蒙古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电力村村通和农网改造、广播电视和通讯村村通、校舍建设和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文化室建设、便民连锁超市建设、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保障,村容和生活质量彻底改变。
凡是原来还住着土坯房或干打垒的,一律必须拆除,由政府投资改建新房:前三间正房和后两间厨房浴室,砖墙、、水泥面、彩钢保暖顶、地暖、电器做饭,另有两间仓房。下面照片是农村危房改造的标配(赵黑英家):
也有的在国家标配一套之外,因与儿子分过,再自己投资建两间新房(包努恩达古拉家,其丈夫2008年还在世,现已去世):
如果在政府工程实施以前自己已经盖了新房(多是富裕户),政府则不再投资。下面是我们当年的队长家自建房,其墙面和屋顶不同,后房也宽大:
这是宽大的后房,室内电器应有尽有,冰箱、电磁灶、暖气:
而当年我们住的由国家投资的“穿鞋戴帽”五间房早已被拆除。
此棚子后面就是当年我们住房所在:
村里道路全部是水泥路(两个村里小女孩的穿着与城里人无异):
村里前几年有不少个人家打了压水井(洋井),现在统一用自来水。老乡还都使用智能手机。交通工具一般都是电瓶车、摩托车,不少人家有小汽车,运输和农耕则使用卡车和拖拉机。因此,马、牛、驴已极少见。
然而2008年曾经见过的老乡,特别是男性又有一大批去世,也就是说与我们年龄相当及比我们大的男老乡几乎都已去世,多为消化道癌症或脑血管疾病。少数外迁。不胜唏嘘。究其原因,可能一是男性劳动力付出多,如脱坯打墙等男劳动力干的活有“活见阎王”之说,还有生育多,需要男主人支撑一家生活(当地妇女一结婚就不再参加生产劳动),再有饮水质量低劣,以及蒙古族嗜酒如命,喝得还都是劣质烧锅酒等。倒是女老乡,当年十七八到十三四与知青一起劳动过的,在世的还不少。
好在当年严格执行政策,妥善安置我们的队长,后来当到大队书记的吴巴吐白尔还在,虚岁已八十(图中穿白者,左为包三月,右二为知青刘大中,右一为佟金小):
接任他的大队书记吴玉玖(前后书记同姓,但不是一吴)也还在,在舍伯吐买了楼房居住(图中右二,右一为曾任公社妇联主任的赵黑英,中间吴巴吐白尔):
当年的大队会计、二队会计包长福已经83岁,做了三次手术,还精神:
当年的大队革委会委员、二队政治队长,后来的大队书记包哈日瑙海,多年前得了脑血栓,已经不能说话,见了知青直掉眼泪(图中老者,右为知青钟作英):
这次还见到了呼努斯图,以及佟山、金山、宝锁兄弟。呼努斯图全家经营着很具规模的超市。金山还是从舍伯吐开着小汽车赶回来的。当年他们家由于男孩子众多,生活够贫困,现在都“翻身”了。他们的父亲佟乌力吉今年去世。还有当年带着女劳力干活的佟特木高力套刚去世几天。二人都是八十多岁,高寿了。
我们此行,知青尚为是四十八年没有回去过,与老乡相见更为兴奋(图为包努恩达古拉与尚为热情握手,坐着的是刘大中、海牛,右一包三月、右二已故大队革委会副主任韩额木特的女儿):
海牛(下图中女者)的丈夫白胖丫头2008年还见到,已于2016年因脑萎缩去世。
下图中左起包三月、海牛、韩额木特女儿、王张小(赵黑英丈夫,原籍辽宁法库,汉族)、赵黑英、知青钟作英、闫海英(其丈夫、回乡知青孟那森陶特格早已去世):
下图中为知青胡晓林
下图左一是知青第三代胡畔(1994年有四个知青第二代回村),左二赵黑英、左三钟作英、左四知青胡晓林、右一海牛、右二白五斤(以出生时体重为名,很多人如此。嫁到科右中旗,这次是远道而来会知青))
我们也是古稀之年,再回特斯格估计不易。在此祝福各位!
附:特斯格部分人名和其他蒙古族人名汉译
特斯格部分人名
男性
白音仓—富库
女性
赛音其其格—好花
其他蒙古族人名
男性
巴特尔--英雄
女性
那仁--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