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程语言技能的内容要求(高中新课程提要之四十一)
(2018-06-11 03:58:34)
标签:
高中英语语言技能 |
分类: 教育励志 |
必修课程的语言技能
(一)理解性技能:
1. 从语篇中提取主要信息和观点,理解语篇要义;
2. 理解语篇中显性或隐性的逻辑关系;
3. 把握语篇中事件的来龙去脉;
4. 抓住语篇的中关键概念和关键细节;
5. 理解书面语篇中标题、小标题、插图的意义;
6. 辨认关键字词和概念以迅速查找目标信息;
7. 根据语篇标题预测语篇的主题和内容;
8. 批判性地审视语篇内容;
9. 根据上下文线索或非文字信息推断词语的意义;
10.把握语篇的结构以及语言特征;
11.识别书面语篇中常见的指代和衔接关系;
12.在听、读、看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记录所需信息;
13.借助话语中的语气和语调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14.根据话语中的重复、解释、停顿等现象理解话语的意义;
15.理解多模态语篇(如电影、电视、海报、歌曲、漫画)中的画面、图像、声音、符号、色彩等非文字资源传达的意义;
16.课外视听活动每周不少于30分钟;课外阅读量平均每周不少于1500词(必修阶段不少于4.5万词)。
(二)表达性技能:
1. 根据交际需要发起谈话并维持交谈;
2. 清楚地描述事件的过程;
3. 使用文字和非文字手段描述个人经历和事物特征;
4. 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借助连接性词语、指示代词、词汇衔接等语言手段建立逻辑关系;
5. 在书面表达中借助标题、图标、图像、表格、版式等传递信息,表达意义;
6. 根据表达目的选择适当的语篇类型;
7. 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词汇和语法结构;
8. 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正式与或非正式语;
9. 借助语调和重音突出需要强调的意义。
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语言技能
(一)理解性技能
1. 区分、分析和概括语篇中的主要观点和事实;
2. 识别语篇中的内容要点和支撑论据;
3. 识别语篇中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过程顺序;
4,理解多模态语篇中文字信息和非文字信息(图表、画面、声音、符号)在建构意义过程中的作用;
5. 根据定义线索理解概念性词语或术语;
6. 根据语篇标题预测语篇的体裁和结构;
7. 根据语境线索或图表信息推测语篇内容;
8. 通过预测和设问理解语篇的意义;
9. 根据上下文推断语篇的隐含意义;
10.借助语气、语调、停顿识别说话者的讽刺、幽默等意图;
11.根据连接词判断和猜测语篇中上下文的语义逻辑关系;
12.批判性地审视语篇涉及的文化现象;
13.识别话语中加强或减弱语气和态度的词语;
14.课外视听活动每周不少于40分钟;课外阅读量平均每周不少于2500词(选择性必修阶段不少于10万词)。
(二)表达性技能
1. 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描述、概括经历和事实;
2. 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传递信息、论证观点、表达感情;
3. 通过重复、举例和解释等方式澄清意思;
4. 运用语篇衔接手段,提高表达的连贯性;
5. 根据表达意图和受众特点,有意识地选择和运用语言;
6. 根据表达的需要,设计合理的语篇结构;
7. 在书面表达中有目的地利用标题、图标、图表、版式、字体和字号等手段有效地传递信息,表达意义;
8. 在口语表达中运用目光、表情、手势、姿势动作等非语言手段表达意义;
9. 讲话时进行必要的重复和解释;
10.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预示和结束谈话;
11.运用恰当的语调、语气和节奏,提高表达的自然性和流畅性。
提高类选修课程的语言技能
(一)理解类技能
1. 解释和评价口语和书面语篇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理解电影、电视、画报、歌曲、报纸、杂志等媒介语篇中的文字、声音、画面和图像是如何共同构建意义的;
3. 根据语篇中的事实进行逻辑推理;
4. 将语篇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
5. 批判性地审视语篇的价值取向、语篇的结构和语篇的连贯性;
6. 辨别并推论语篇中隐含的观点;
7. 识别语篇中的隐喻等修辞手段并理解其意义;
8. 分辨语篇中的冗余信息;
9. 识别语篇中字体、字号等印刷特征传递的意义。
(二)表达性技能
1. 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再现想象的经历和事物;
2. 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对观点、事件、经历进行评论;
3. 通过罗列、举例、对比等方式进行论证;
4. 借助词语和句式形象地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 根据需要创建出不同形式的语篇;
6. 根据需要使用委婉语、模糊语;
7. 使用衔接手段有效提高语篇的连贯性;
8. 使用特殊词汇、语法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9. 使用图像、声音、图表等非文字资源创造性地表达意义;
10.根据需要插话或转换话题;
11.在人际交往中建构必要的交际角色和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