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及所辖区、县、县级市地名释义(山西地名之九)

标签:
地名山西 |
分类: 地理地震 |
吕梁:因位于吕梁山区而得名。1949年,现在的吕梁市分属兴县专区、汾阳专区、临汾专区。1951年分属兴县专区、榆次专区、临汾专区。1952年分属榆次专区、忻县专区、临汾专区。1958年分属晋中专区、晋北专区、晋南专区。1961年分属晋中专区、忻县专区、晋南专区。1970年分属晋中地区、忻县地区、临汾地区。1971年设吕梁地区。2003年改为地级吕梁市。
离石区:因古州治北一百八十里有离石山,即赤坚岭。山前有离石水而得名。战国为离石邑。秦置离石县。西汉在境内别置于离县。新莽改于离县为于合县。东汉复旧。十六国后赵置永石郡,离石县属之,于离县废。后燕置离石护军。北魏明帝降为离石镇。北齐置昌化县。北周改昌化县为离石县。元废县入州,旋复置。明再废县入州,后改为永宁州。1912年改永宁州为永宁县。1914年改为离石县。1954年与方山县合并为离山县。1958年与中阳县合并,复名离石县。1960年中阳县析出。1971年方山县析出。1996年改为县级市。2003年改为离石区。
文水县:因境内有文峪河水而得名。春秋为平陵县。秦置大陵县。西汉因之。新莽改大陵县为大宁县,东汉复为大陵县。北魏改为受阳县。隋改为文水县。唐因文水是武则天故里,改名武兴县,后改回文水县。以后沿袭。1958年并入汾阳县。1959年恢复。
交城县:因原县治位于今古交市汾河与孔河相交处而得名。隋置交城县。唐移治于现在的县址。以后沿袭。1958年并入汾阳县。1959年恢复。
兴县:因近新兴郡(现在的代县、忻州一带)而得名。北齐置蔚汾县。隋改临泉县。唐改临泉县为临津县,后改为合河县。宋改为蔚汾县。金复为合河县,后升升为兴州。元复为合河县,旋再升兴州。明又降为兴县。以后沿袭。
临县:因县城东临湫水(又名临川河)而得名。西汉置陵水县。东汉废入离石县。北周置乌突县,又置卢山县。隋乌突县改为太和县,卢山县废入修化县。唐改太和县为临泉县。宋属晋宁军。金改临泉县为临水县。元复名临泉县。明改为临县。以后沿袭。
柳林县:因县治在柳林镇而得名。西汉置蔺县、中阳县、隰城县。东汉废蔺、隰城2县。唐置西定州,后改为孟门县,又废而复置定胡县。金再改为孟门县。元废入离石县。清置柳林镇巡检司。1971年合并离石县西部和中阳县西北部设柳林县。
石楼县:因县城东南有石楼山得名。西汉置土军县。东汉初废。西晋置吐京护军。北魏置岭西县,又改为吐京县。隋改石楼县。以后沿袭。1958年与永和县、隰县、蒲县合为吕梁县。1961年恢复。
岚县:因岢岚山而得名。北魏置岢岚县和岚州。隋置岚城县。唐改为宜芳县,又析宜芳县地置丰润县、合会县。旋废丰润县、合会县入宜芳县。明改为岚县。以后沿袭。1958年大部并入静乐县,一部并入兴县。1961年恢复。
方山县:因县城在方山之下而得名。战国时为皋狼邑。西汉为皋狼县。东汉末废。北齐为良泉县。北周析离石县置窟胡县。隋改窟胡县为修化县。后改良泉县为方山县,又废修化县。金升方山县为方州。元复为方山县,后废入离石县。1918年复置方山县。1954年与离石县合并为离山县。1958年与中阳县合并为离石县。1971年恢复方山县
中阳县:取“汾水之阳,是邑中处”之意而得名。战国为中阳邑。西汉置中阳县。东汉末年废入离石县。北周析离石县地置平夷、宁乡2县。隋废宁乡县入离石县。因与湖南省宁乡县重名,1914年改为中阳县。1958年与离山县合为离石县。1959年恢复中阳县,
交口县:因县治在原交口公社而得名,有交通要道之意。1971年合并孝义、隰县、灵石3县部分地区设置。
孝义市:因境内有孝水和义水得名。一说因县人郑兴有孝义而得名。晋国时为瓜衍县。秦、西汉属兹氏县。北魏为永安县。唐别置高唐县,后废,又改永安县为孝义县。宋改为中阳县,复称孝义县。再废再置。以后沿袭。1958年并入介休县。1961年恢复。1992年为县级市。2003年省直辖,吕梁市代管。
汾阳市:因位于汾河之阳(以西)而得名。春秋为瓜衍县。战国为兹氏县。秦、西汉仍为兹氏县。新莽改为兹同县。东汉复为兹氏县。西晋改为隰城县。北魏置什星军,后复为隰城县。唐改隰城县为西河县。明置汾州府,倚郭设汾阳县。以后沿袭。1958年与交城县、文水县合并。1959年恢复。1996年为县级市。2003年省直辖,吕梁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