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北京地情概览》录与评之十二)
(2016-10-11 05:23:12)
原文:
“金中都在战乱中严重受损,莲花河水系也远远供不应求,金代在漕运问题上也屡屡失败。正是鉴于这些原因和教训,元统治者决定从莲花河水系迁移到水源充足的高梁河水系,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郊外另择新址,营建新都城。
---
元大都平面呈正方形,都城周长30千米,全城土筑,共建城门11座。其中东、南、西三面各筑三门,北面有两门。---
当时,为了把琼华岛附近的一大片天然湖泊全部揽入大都城,便以其水面东延的最远点,即今万宁桥为基准点,往西以包括积水潭在内的距离作为半径,确定了大都东西两面城墙的位置,---规划建设丽正门到中心阁的中轴线。在中心阁往西129米处又有一条控制北半城建设的中轴线,在其南端建有钟楼、鼓楼(这就是后来的旧鼓楼大街)
---
元大都是体现《考工记》规划思想最为彻底的一座都城,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市朝一夫。”
---
郭守敬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引温榆河源泉之一的昌平白浮泉水,西折南转,汇集西山大小水流来增加河水水量。经瓮山泊(今昆明湖)汇入海子(今积水潭),再由海子出万宁桥,沿皇城东墙外南出丽正门水关,向东至通州与大运河相通。在沿途设有多处水闸来调节水位落差。自广源闸开始至李二寺入白河止,共建闸十一处二十四座。---1293年工程竣工后,忽必烈回大都,路过积水潭海子见“舳舻碧水”,将此河赐名为“通惠河”。
---”
点评:
1.基本上按照侯仁之老的见解叙述,也基本符合考古结果,只是对元大都的中轴线是一条还是两条,仍有学者有不同见解。
2.文字表述重复、罗嗦,用词不当,标点错误等较多,如红色等处,不一一指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