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通辽回眸之九---通辽城的老房子

标签:
转载 |
分类: 内蒙资料 |
通辽城的老房子
铁路一通,百业俱兴。通辽镇开埠,经过几年建设,起色并不大。虽然街上已由百十家商铺买卖,但资本都不算大,大多数是经营布匹百货,土产日杂,或是收购皮张、粮食的货栈。此外还有几处饭棚,大车店之类。
当时制约通辽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交通不便。西、北有西辽河阻隔,南有沙坨子当道,通往外边的只有一条古驿道。交通工具更是简陋,主力是“花轱辘车”即木轮大车,轮子上包上铁瓦还是后来的事,再有,就是蒙古人的勒勒车。但通辽毕竟已经是较大的物资集散地,大宗的粮食、农副产品、皮张、中草药都要外运。据《通辽县志》记载:1919年2月,“为开通河运,通辽县会同达旗王公决议试办辽清河运。航线由辽源县河码头到通辽县南海猞猁、通辽北门外鄂包两码头”。所谓“鄂包”就是敖包,当时在北门外有一座蒙古敖包,位于现西拉木伦大街科尔沁宾馆一带。过了敖包,往北不远就是西辽河。
木船装载上货物,往东可达郑家屯,再由郑家屯运往奉天、营口等地。但航运毕竟受季节、洪水等限制,且运输能力有限。
真正让通辽打起精神,一跃成为东盟重镇的,是四洮铁路通辽支线即将修建的消息。
关于郑家屯至通辽铁路,老通辽人有一个说法,说这条铁路和通辽电灯厂都是吴大舌头,即吴俊生投资修建。甚至甚至连老《通辽县志》也是这样记载。县志说:本年(920年)吴俊生修筑郑通铁路(郑家屯至通辽),全长114.5公里。民国四十一年正式通车。
这是天大的错误。通辽电灯厂是吴俊生投资修建有案可查,四洮铁路郑通支线是国有铁路,更是有根有据。
四洮铁路是1913年袁世凯为取得日本对中华民国的承认,而向日本出卖的“满蒙五路”之一。建设资金则是向日本借款、日本人监工修建。1921年建成郑家屯至通辽长114公里的支线。日本人《小池部领事致幡公使电》中,写有这条铁路开工时间:“四月一日(1921年)于郑家屯车站由四洮铁路局长等日中主要职员列席,举行了郑家屯至白音太来间延长工程的开工典礼,当日开始土木工程”。当年10月,支线修到通辽,1922年1月1日投入运营。当时的站舍非常简陋,只有5间青砖尖顶瓦房的站舍,1个150米长的土站台。通辽的另一条铁路——北宁铁路打虎山(大虎山)至通辽支线的修建,则是从1921年开始,几经周折,一直到1927年10月才修到通辽。因两条铁路归属不同,并未合拢,而是另建一座火车站。这样,通辽镇有了南北两个车站。两条铁路接通,是在日本人占领东三省及东部蒙古之后。这是后话。
在四洮铁路通辽支线准备修建的消息传出以后,很多商人、军阀、政客们认识到这是一个投资发财的好机会,唯恐落在人后,便纷纷到通辽买地建房,开商号,开烟馆、开妓院,建烧锅,建学校。一时间,通辽城高大的砖瓦房,乃至楼房充塞街道两旁,也有不少商人在城里择地建住宅,马道尹府、黄家大院、付明哲等豪宅先后建成。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十二月一日通辽县政府农业科撰写的《城市建设总结》记载:“以吴长麟堂(大军阀吴俊生房地产管理机构名称)为首之军阀、官僚房产为最多,几乎占全城面积五分之一以上,占现在调查完了公有房产之半数。其它也大部集中在通辽八大家手中……”。城市如此,农村土地也不例外。根据1939年调查数字,全县共有耕地十万垧,其中地主(按:含军阀。政客)占有九万垧。
说起在通辽购买土地,修建房屋,投资经商的人,不仅有当时炙手可热的军政界要人,也有满清遗老、和腰缠万贯的大贾:
在所有在通辽投资的人里,吴俊生算得上是头一位。他在巴林爱新荒开始丈放之时,任东三省后路巡防队统领,曾派军队前来保护。后来成为奉系军阀主要将领,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他在科尔沁草原攫取大片土地,在通辽拥有大量土地房屋,修建电灯厂、火磨厂,以他儿子的名义设“吴长麟堂”管理产业。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张作霖作为达尔罕亲王的儿女亲家,在达尔罕草原鼓动放荒,趁机套购土地无数。在通辽建有“三畲堂”,在城里建有修械所等。
马龙潭,奉系将领,授中将衔。既有报国之心,又有豪侠之举,常驻四平,在通辽设“马溪水堂”管理产业,并建有马道尹府,资助清真寺全部砖瓦木料,并题写“亘古清真”匾额传世。
富明哲,通辽设置局局长,第一任通辽县县长,后因私自将土地卖给日本人被撤职。
黄仕福,曾任蒙务局局长、呼伦兵备道。巴林爱新荒荒务总办,蒙古宣抚使。
日伪退役少将刘居正,专搞“三产”,在城内建澡堂子、建戏楼、建妓院。
小街基一带则是刘振亭的产业,在赚了钱之后,将原来的土房推倒,建起青砖房,解放后最后扒掉的一栋砖房就是他兴建的天庆东烧锅原址。
……
但不论怎样说,正是这些财阀、军政要人的大量投资,才使通辽城面貌一新。用于经商和居住的房产遍布城内。其中,“吴长麟堂”名下房屋1.449间,现和平路西侧的大瓦房就是吴俊生修建;“马溪水堂”在南市场一带修建房屋457间;“陈兆林堂”在中心大街北市场北侧建房59间;通辽设治局设置委员、通辽县第一任县长富明哲在交通路建起南起南大街(明仁大街),北到北大街(永清大街)两侧房屋;国会议员战涤臣修建南大街路南和平路至民主路一带房屋。包连喜修建中大街(中心大街)北市场东侧一带483间房屋;刘居正在新开胡同、北市场路西、老火车站路东等地共362间房屋;敖聚丰修建了南市场、新开胡同中心大街以北、永清大街以南241间房屋;南市场东至和平路一带196间房屋是柴佐清所建;现明仁小学以北至明仁大街一带,有118间房屋为梁献州所建。辽阳籍政客孙其昌在南大街中段(民主路西侧)建立了汇昌信商行,巴林爱新荒务局总办黄仕福在北大街西段路北(现新兴大街)兴建了民居及店铺,称为黄家大院,
在这些房屋中,唯一一座二层建筑,是陈兆麟所建的一栋二层楼房,名为“万育和药堂”。这座楼房坐落在中大街(中心大街),北市场北口西侧路北。这是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筑,门面十间,全部用水泥抹面,楼上有女儿墙。内部装有木楼梯,木地板。
与此同时,小街基与“官镇”之间已逐渐由后来的回民盖起民宅,但由于没有规划限制,除临街房屋较整齐,其他民房毫无章法可循。刘振亭的小街基也“鸟枪换炮”,建起店铺、粮米加工厂、烧锅,不少土房也换成青砖房。至今,小街基房舍早已荡然无存,所幸有心人拍下一张即将倒塌的青砖房,算是民国时期房屋的图证。
1918年通辽镇由设置局升为设治委员会,1920年又设立了通辽县。使通辽成为蒙东重镇,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农业的发展,刺激了城市的繁荣。这一时期另一件大事,就是一直使用“洋油灯”、“洋蜡”照明的通辽城,第一次有了电灯。1923年5月,军阀吴俊生投资六十五万元(银元),买了一台200千瓦的发电机组和两台链式锅炉,成立了“通辽电灯厂长记”。豪门大户、商铺买卖等先后开始使用电灯照明。同时,还在城内第一次安装了路灯。1927年,吴俊生再次投资七十五万元(银元)进口一台美国产西门子500千瓦发电机组,扩建厂房。
自通辽设镇至1931年日军占领通辽,用了将近二十年时间,通辽城已经是街道井然,房屋林立,百业俱兴的塞外重镇。在日伪统治的十四年里,民不聊生,商业凋敝,城市不但没有发展,反而萎缩。街道两旁只寥寥几座新建二层小楼,作为日为统治机关和税务、邮政、专卖等场所。到1945年光复时,临街原有的商铺房屋十室九空,很多房屋摇摇欲坠,成了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