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照堂王氏祠堂大门上的对联是:
念祖宗创业维艰克勤克俭
教子孙永不忘本维耕维读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耕田读书”是玉照堂的真实写照。
直到民国,玉照堂王家后人多数还是在东娄山从事农耕,但很重视子孙的教育。通过受教育而走出山区,从政、从军、从教、经商的不在少数。据王佑仁记述和王从礼(若君)回忆,玉照堂男孩子必须有书房,女孩子也要识字读古诗。20世纪30年代初,玉照堂办起了新式小学和民众夜校。到民国初年“义”字辈和“礼”字辈有不少人已经接受高等教育,包括我的外祖父王义森。那些不愿意读书的孩子总是被训斥:“没洋运的东西。(意思是没有出外闯天下、留洋的命运)”(左注:礼字辈的家慈和大舅、二舅也都是大学毕业,不过要晚)
为了防止子孙后代败坏家风,骄奢堕落,玉照堂家教严格,多次立有家训。
据玉照堂第十四代后人高焰(参加革命后改的名字,原名王岫,礼字辈)的回忆,第九代王廷颐定下“六不戒”:不纳妾、不蓄婢、不嫖赌、不倒卖粮食、不放高利贷、不准养羊。其中不贩卖粮食是积德,不养羊是为了保护桑树和免扰邻里。
据玉照堂第十四代后人王若君(王从礼)回忆,第十代王仲伦(老池)在祠堂立碑“十要、十勿”:要孝悌、要种地、要读书、要安分、要近正人、要勤俭、要忠厚、要敬睦宗族、要和睦乡里、要爱物,勿好赌、勿好讼、勿吸食鸦片、勿生妄念、勿做大粮盘、勿近小人、勿任性、勿捐官、勿骄奢、勿买奴婢。
第十二代王佑仁(1918-2009,王老池最小的孙子)在20世纪80年代《味根庐漫话》中提出“十要十不要”:要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孝敬父母、全家和睦、兄弟团结互助、婆媳妯娌相互谅解爱护、身心健康强壮、思想品德文化水平科学技能高、谦虚谨慎克勤克俭、永葆全家繁荣昌盛,不要做坏事、吸食毒品、赌博、蛮横斗殴、诈骗财物、迷信邪说、交往坏人奸痞、贪污腐化淫乱堕落、受欺骗诱惑、做有危险的事和到有危险的地方。
据第十五代后人王辉(智字辈)回忆,王氏族人看见仆人偷拿东西会背过脸去装没看见(以免难堪)。源于某年过年王家宰了几十口猪,一个仆人偷拿了半片儿,被主人冷眼看到,仆人还不知。主人私下让管家又给这个仆人家送去两袋面,嘱咐:“看来这家人肚子里油水少,别大过年的吃坏肚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