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四年,礼部侍郎查嗣庭担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出的题目是“维民所止”,有人攻击题目是“取雍正二字去其首”。雍正下令将查革职查办,并为此谕旨说:“如果仅仅为了题目的事情处分查,天下人必定认为是出于无心,为他叫屈。其实查向来趋附隆科多,被隆举荐在内廷行走,当了内阁学士。后来我看他语言虚诈,心术不端,从来没有信任他。蔡珽又举荐他任礼部侍郎。这次出题事件,料其心怀叵测,派人查抄其住所,得到其日记两本。其中诽谤的话语很多,如认为康熙皇帝把翰林改授御史是可耻,裁减冗员是危险之举,钦赐进士是滥举,戴名世获罪是文字狱,热河偶然发水说淹死官员八百人等等。”
查嗣庭被判处凌迟处死。到雍正五年五月结案时已经死在狱中,仍被戮尸枭示,查氏之子十六岁以上的被处斩刑,十五岁以下的儿子以及查嗣庭的二哥查嗣僳及其诸子均流放三千里。查嗣僳后死于戍所,到乾隆帝即位后被赦归的也就只剩下被流放的查嗣庭的儿子与侄子了。 因此案牵连的江西官员统统革职。
其实“维民所止”是民间流传。实际试题是首题: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雍正帝的逻辑是,用此为试题,就是对朝廷保举人才之令有所不满。三题:
“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雍正帝认为出此题实为居心叵测。策题: “君犹腹心,臣犹股肱。”雍正帝说查嗣庭不尊君为“元首”,分明不知君上之尊,有辱君威。《易经》次题:
“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诗经》次题:
“百室盈止,妇子宁止”。雍正帝认为,这是暗示人要把“正”和“止”两字联系起来思考,其中寓意暗合“正”有“一止之象”,都是指雍正年号,暗喻斩雍正帝之头。
查嗣庭案实际是雍正打击隆科多一党的重要举措。隆在雍正五年也被永久禁锢,六年死于囚禁处。
蔡珽曾任吏部、兵部尚书、署直隶总督,雍正五年因为怀疑其与李紱结党而被判斩监侯,乾隆继位后被赦
加载中,请稍候......